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小树枝”“娜塔莎”“毒巧克力”“零号胶囊”……这些花哨的名字,可能是新型毒品披上的马甲。为提高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辨识能力,北京市已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禁毒教育,普及相关知识。
在北京市今天举行的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禁毒委副主任、北京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陶晶表示,公安机关向伪装成食品饮料的新型毒品“亮剑”,重点加大对新型毒品的预防宣传教育。
7月1日起,我国将把“整类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氟胺酮”等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列为毒品进行管制。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已出现新精神活性物质1047种,我国已累计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9大类317种,仅近3年就新发现了50余种。
其中,既有含芬太尼类、卡西酮类、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巧克力”“娜塔莎”“小树枝”,也有含有苯乙胺类、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邮票”“零号胶囊”。
2020年,北京校园禁毒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多部门合力对北京1600余所学校的130万名学生开展靶向宣传,提升了学生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
北京市还将以打击新型毒品为重点,预防为先,立足社区、校园、网络,开展新型毒品的防控教育,尤其是将预防新型毒品危害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据陶晶介绍,北京多部门正综合治理“笑气”滥用问题,2020年破获“笑气”案件1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0余名,缴获“笑气”26万余支。
责任编辑:梁国胜,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