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这堂思政“金课”扎根中国大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6-11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被誉为中国“金课”的课堂,教什么,学生能获得什么?

过去5年,全国累计300余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促成58.3万个创新创业项目,对接近150万户农户、4万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4万余项,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创意农业、医疗健康扶贫、红色文化传播等主题,共上一堂课。

今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下称“红旅”)活动在井冈山启动。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双创赛事。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同学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经过5年实践探索,“红旅”活动已成为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的中国“金课”。

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启动“红旅”活动;2020年,“红旅”活动聚焦未摘帽贫困县的实际需求,全国有60万青年学生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本届活动则紧扣“建党百年”主题,贯穿“四史”教育,引导师生服务乡村振兴。

参与“红旅”活动以来,“珍蚌珍美”项目主要负责人、南昌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邹青青获得感十足。

2019年,读大二的她跟随老师来到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调研,当地没有河流,生活和农业用水均来自水库。然而,受畜禽污水影响,那一年东乡区多处水库富营养化,造成鱼类死亡,重创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畜业,许多青壮年离开家乡谋求生计。

她决定,用自己所学进行水污染治理。

当年,团队调研了小象山、樟源、大山塘三座水库的水质情况、地理环境及浮游生物信息,综合分析各项数据,团队独创“鱼蚌+”生态净水模式,将国家水产新品种池蝶蚌“鄱珠一号”与草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和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混合、立体养殖。

“珍珠蚌由于其先天净水、洁水的生物学特性和滤食作用,可达到绿色净水的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项目指导教师胡蓓娟说。

2019年,团队在小象山水库投入规格为10-13cm的池蝶蚌18000只、0.3-0.5斤的花鲢2000斤,团队每月按时下乡进行水质跟踪,风雨无阻。

2020年7月,邹青青等人前往验收阶段性科研成果。“满怀期待与忐忑,我们从水库中起获花鲢15000斤,经济效益约为45000元,珍珠蚌也将在2022年5月成熟。”邹青青回忆,自己也理解了农业生产的艰辛和不易。

目前,项目治理污水总面积超一万亩,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优质蚌苗。

“在大赛中学习真本领,未来大展身手。”“百年好合”项目负责人、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赵延宽认为,“红旅”坚定了自己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念。 

2017年秋天,他在革命老区井冈山、莲花县等地参加科技扶贫活动时发现,当地延续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大片山坡地被荒置。

“我能做些什么?”他成立创业团队,深入革命老区井冈山和莲花县,利用掌握的百合脱毒种苗繁育和种植技术,指导农民发展百合产业。

经过对气候、地理和土壤资源的分析,团队为莲花县10万亩荒山制定“山地百合种植”产业模式,种植卷丹百合和龙牙百合1.2万亩;针对井冈山旅游胜地和林地多的特点,团队提出“百合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模式。

5年间,各地教育部门、高校主动联系科技、农业、文旅等部门,动员“红旅”参赛学生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结构,征集当地农产品种植和销售、文化旅游规划需求,推动高校智力、技术、文化资源精准撒向乡村基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红旅”活动把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新的教学质量观。

“在‘红旅’舞台上,大家有着不同的创业模式,但服务国家的目标是相同的。”第五届大赛“红旅”赛道获奖选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陈可,已是广州方略乡创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参赛过程中,他谋划、建立“乡建”项目,为乡村量身设计发展模式、人才培训、品牌孵化、环境设施维护等方案,项目已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70余个村庄付诸实践。

此外,同济大学“掌上‘智’村——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团队总结出浙江台州黄岩区的产业选择和发展理论模型,协助村干部建成贡桔园田园综合体;吉林大学“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地 打造‘第二粮仓’”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近临界水技术液化玉米秸秆和畜禽排泄物,制备出有机肥料,改良吉林通榆县的盐碱地,带来粮食增产。



此外,“红旅”创新创业团队还走进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古田等革命老区,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艰辛的创业史;走进安徽小岗村、黑龙江大庆油田、宁夏闽宁等地,感受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嘉兴学院“初心公益”项目负责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金超回忆,2017年,为破解红色教育传播方式单一、效果有限等问题,团队挖掘嘉兴地方特有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船故事。

王金超等人将毛泽东、董必武等参会代表作为主要人物,创作话剧《初心》,包含《五次会议》《转移》《南湖红船》《宣誓》等片段,把中共一大的历史故事搬上舞台,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体验。

今天,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青年学子要扎扎实实上好“红旅”这堂思政“金课”、实践大课。继续扎根实践,服务基层,走进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城乡社区,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带动一批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催生出更多小微供应链,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江西井冈山6月11日电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