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

写给故乡最美的无字情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05-30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杨华珍(左二)和绣娘们一起研究织绣技艺。

    杨华珍创作的《五十六朵花》,56朵花系在一根藤上,象征56个民族同根同源,紧密团结。她说:“这就是华夏儿女万众一心的中国梦啊!”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64岁的杨华珍是天生的画匠,尽管她没上过一堂美术课。

    这也使得她从未被任何艺术学派的既定范式所牵绊。大自然是她的老师,一根绣针是她的画笔,飞针走线之间时光流转、风吹云动、花开花落。一件件绝美的藏羌织绣,是她写给故乡最美的无字情书。

    一朵花在杨华珍的针尖也能绽放出万般姿态。作为藏羌织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年来杨华珍带着藏羌织绣艺术走出高山深壑,引来世界的目光。

    爱马仕、星巴克、植村秀等国际品牌和知名化妆品品牌的设计邀约接踵而至,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美感的元素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新时代时尚的引领者。这正是杨华珍期待的,用一根绣针讲述藏羌民族的故事,用民族艺术与世界对话,让世界爱上中国。

    趁上午光线最好的时候,杨华珍总会眯起眼睛,静静绣上几个小时。这是她每天最享受的时刻。

    各种色彩的线在指尖跳跃,杨华珍的眼前渐渐浮现出故乡的大山,漫山遍野颜色各异的花开得正好。红的、紫的、黄的……数不清的颜色就这样欢快地撞在一起,那是生命的色彩,也是杨华珍创作灵感的源泉。

    那一座座开遍野花的大山,就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那里也是杨华珍出生的地方。

    连绵的山脉之中,藏族和羌族千百年来生活在一起。因为羌族多聚居在高山或半山地区,也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云朵上的民族。

    在杨华珍的家乡,人们身着蓝色的衣服配上白色的头饰,再穿上象征祥云的云鞋,仿佛把蓝天白云全都穿戴一身,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和羌绣的合称,被誉为“藏羌艺术明珠”,也是藏羌女子表达心事的特别方式。“我们没有文字,就用色彩和图案说话。”杨华珍说,藏羌人民崇拜大自然,相信万物有灵。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而然映射到织绣作品中,人们把自然风光美景绣成画,一针一线绣出春夏秋冬、花鸟草虫,也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七八岁时,杨华珍已开始展露出众的织绣才华,她能自己缝出漂亮的布娃娃;十六七岁时,杨华珍的手艺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寨子里待嫁的新娘们纷纷来请她帮忙绣新衣。杨华珍用色彩和花纹代表不同的寓意,设计出精美的图案,把最美好的祝福一针一针绣进新人的美好生活中。

    杨华珍对光影、构图和色彩搭配有着比常人更细腻的观察,也因此当上了一名摄影记者,她开始用镜头定格所见之美。但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杨华珍作为摄影记者来到汶川映秀镇,一幕幕惨状让她痛心不已:交通瘫痪,家园被毁,学校成为废墟,惊恐的孩子们在残垣瓦砾中哭泣。

    在震区走访时,杂乱的石块间透出的一抹色彩吸引了杨华珍,那是一朵绣在衣服上鲜艳的小花,在她眼中,那仿佛就是从废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她彻夜难眠,决心用自己钟爱的刺绣,带着当地妇女生产自救。

    地震摧毁了太多的房屋和生命,很多老手艺人也找寻不到了,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刺绣针法也被掩埋在石块土坯之下。杨华珍意识到,必须要抢救式挖掘、保护和传承藏羌织绣技艺,这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她逐一找寻、拜访那些刺绣技艺高超的老村民,组织她们成立阿坝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她们把古老的围腰、嫁妆、小孩子的虎头帽、云鞋等,一一从废墟中挖出来,一点点梳理出各种刺绣针法。

    当地的藏族和羌族有着长期的居住、交流、通婚历史,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针法特色,杨华珍带着大家由此及彼一点点揣摩各种针法技艺,抢救保存了大量藏羌绣传统针法的老绣片。多年来,杨华珍和团队持续不断地前往灾区、高原、农村,收集整理藏羌绣图片、音像资料、实物等数千件。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民族艺术品被更多人看见,杨华珍决定走出大山。震后不久,她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家乡的18位“老姐姐”闯天下,去成都创业,销售刺绣产品。

    那一年,杨华珍51岁,是这些“老姐姐”中最年轻的一位。她拿出自己当记者攒下的全部积蓄作为创业启动资金。这支大龄创业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已年过七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

    “干不出来我们就回山里嘛。”杨华珍笑着对身边的老姐姐们说。可第一次见到大城市里的红绿灯,老姐姐们犯难了,她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该如何穿过眼前的车水马龙。杨华珍跟姐姐们手挽手,绿灯一亮,她高喊着“冲啊!”带着大家一起冲过马路。

    她自己也没想到,就凭着这样一股劲头,真的让藏羌织绣冲出大山,冲上了世界时尚的舞台。

    熬过了艰难的创业起步期,杨华珍的藏羌织绣慢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一次展会上,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植村秀注意到杨华珍的藏羌织绣作品,他们主动找到杨华珍,请她负责设计卸妆油限量版的图案。杨华珍把藏羌民族对生命的热爱融进图案中:大地滋养着植物和花果,玉米、生姜、山楂相映生长,一朵山茶花静静盛开。

    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美学意境让杨华珍的设计大受欢迎。更多的国际一线品牌纷至沓来,藏羌织绣的美丽图案跃上年轻人的衣角袖间,化身胸针珠宝登上大雅之堂,中国风艺术品越来越走在世界时尚的潮头。

    最近,引领新国潮的李宁品牌设计师正在与杨华珍一起工作,她们正在为一个全新系列的中国民族特色运动服饰做设计。

    上绷、勾稿、配线、绣制、整理……刺绣考验的是针尖上的慢功夫。年纪渐长,杨华珍明白要让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创作、创新,才能真正把老手艺代代传承。

    她的徒弟中,有很多是农村妇女,她们都是藏羌织绣技艺的传承人。跟着杨华珍,这些绣娘有了稳定的收入,也带动家人和身边的人过上了好日子。截至目前,她累计培训4000多人,徒弟中有8人被评为州级非遗传承人,1人成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传统艺术如果不再创新,生命力就会渐渐枯萎。”让杨华珍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她的徒弟中有研究生,还有从国外学设计回来的博士生。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杨华珍都会带着徒弟们到山里拜访老艺人,收集散落民间的老技艺,听老人讲起古老的传说,灵感也随着那些遥远的故事流淌出来。

    杨华珍始终认为,艺术作品代表作者的心,一针一线中浸润着人们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花,是她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图案。她花了5年时间创作出全长约6米的《莲花化生图》,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而莲花在藏羌文化中象征着纯洁永恒。这件作品打动了国际顶尖品牌爱马仕的设计师,他们已签约获得授权,将把这幅作品印上该品牌的丝巾。

    香港回归20周年时,杨华珍有感而发创作了《五十六朵花》,56朵花系在一根藤上,象征56个民族同根同源,紧密团结,“这就是华夏儿女万众一心的中国梦啊!”

    一件流传最广的作品叫“花儿纳吉”,在羌语中意为“像花儿一样幸福”。在羌族地区,老阿妈的围裙上都绣着花儿,每种花代表一个月份。杨华珍把象征不同月份的花重新设计绣制在一起,但作品中最终呈现出的只有11朵花。

    “最后那一朵,开在你我心中。”杨华珍说,那是儿时听阿姨们唱的山歌里传递出的古老哲理,“正月里面无花开,花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