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是由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知名党史问题专家陈晋创作的通俗理论读物,涵盖了作者多年来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中遇到的“提问”,全书以“阅读——读懂中国,难在哪?”开篇,此后将“诉求——中国愿望”“命运——中国道路”“成长——中国制度”“角色——中国共产党”“土壤——中国文化”“变局——中国与世界”等篇章铺陈开来,通过200多段提问和回答,直击大众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关心的问题与思考,在一段段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讲述中展现中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全貌。
这里我们特摘发第七章中的一节,以飨读者。
路走对了,谁还怕行程遥远!
■陈晋
问:在百年变局中,中国走向未来,有什么安排和选择?
答:中国目前的所有重大决策,事实上都着眼于两个大局。一个是国内大局,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国际大局,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问:中国语言很丰富,也很形象,足够让人揣摩许久。比如,“着眼于”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作重大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战略背景。部署安排走向未来的重大举措,首先要考虑的是,在国内,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世界,是否能够因应百年变局的趋势和大势。
能否把这两个大局联结起来,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涉及对“战略机遇期”的认识。
问: “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好像不是新近才提出来的。
答:这是在2002 年就已经提出来的一个判断。中国一向注意自身发展同历史趋势和国际环境的关系,以免落后时代或超越时代。有时候,丧失了时代机遇,再去做某些事情,要么是事倍功半,要么是欲速则不达。2002 年的设想是,新世纪头20 年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抓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今20 年过去了,脱贫攻坚取得全胜。随着百年变局的到来,中国自然会思考这个战略机遇期是不是还存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经过反复观察和研判,得出的结论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问:在战略机遇期,中国有哪些不变的东西?
答:中国有一个说法,叫“战略定力”。所谓战略定力,根本上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信心和定力。
道路决定命运。既然中国道路已经把中国引领到从未有过的高地,百年变局无论怎样变,都没有理由去改变它,相反应加倍地珍惜和维护这条道路。
西方不希望中国道路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效法的榜样,其实,中国从来没有也不会这样做,而是尊重各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自由。
问:你并不否定,中国走自己的道路还会遇到一些风险。你觉得风险主要在哪些方面?
答:从中国道路本身来讲,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故步自封,满足于过去的成功,缺少活力去因应百年变局。一是在完善和发展它的过程中,处理重大事件出现战略误判,犯颠覆性错误,让中国道路不知不觉发生方向性改变。由于中国做对了事情,这些都没有发生。
问:在百年变局中,中国做对了什么?
答: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前进动力。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以冷静和理智的务实态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心一意推进和发展中国道路。
比如,中国没有随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起舞”,也没有为各种“回头浪”击倒,反而以更强的弹性和韧性深化和扩大开放,来化解外部的冲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美国对华贸易战2019 年渐入高潮的时候,中国制定《外商投资法》,让市场经济的更高标准先于中美贸易协议在中国推开。
2020 年,中国和亚太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4 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全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区域形成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年最后一天,中国和欧盟又完成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将再次改变世界的“经济地理”。
有人说,国家道路能否引领国家向好的一面持续挺进,短期内看领导者的性格和能力,中长期看国家的战略定力和调适能力。遇到风险和挑战,中国当然也会进行政策调整。就像一列奔驰的火车,遇到意外险情可以减速,甚至可以暂停,搬去横在路基上的树木,清理塌方的土石,钉牢松动的铁轨,但无论怎样,绝不可以为了避险而脱离轨道。
只要不脱离中国道路的轨道,有这么深长的文明支撑、有这么强大的执政力量、有这么深切的复兴愿望、有这么厚实的创新活力,是可以让一趟叫“复兴号”的列车驶往正确的目的地的。
问:看起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未来很自信。这种自信有怎样的现实依据?
答:从中外经济关系上来说,中国的市场和产业规模摆在那里,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吸引力。
美国好多政客都在给苹果公司施加压力,要求它把生产工厂搬离中国。截至目前,苹果一直没有做这件事。为什么?因为销量最好的时候,苹果需要外包工厂的峰值产量达到每天100 万部,这大约需要75 万名熟练工人。这个配套能力,目前只有中国才能比较快地把它们整合起来。
其他外国企业,仍然倾向于跟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一起。中国的产业链发展到什么程度?最近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有些像神话的经历。一个北方城市的制造企业急需一个模具,广东东莞一家公司接下这单业务。晚上9 点,东莞团队根据客户要求开始3D 打印,晚上12 点打印完成后连夜发货快运,第二天,这家北方企业就用上了这个模具。
中国产品的另一个优势,是成本比较低。在淘宝网上可以查到,花3 元或4 元就能买到一把5 米长的钢卷尺。它的成本有多少呢?最低的只有0.79 元。这种成本控制能力的背后,是罕见的产业分工能力。
问:在对外开放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答: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上一切相关国家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交往新格局。
对外开放新格局,不光是“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从2018 年开始,中国作出一个让世界意外的举动:每年在上海举办一次国际进口博览会。先后有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 多家企业,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参展推销。这个平台,为世界各国开展全球贸易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独立举办过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人们大都认为,贸易出口能更好地带动本国经济,而进口则要担当责任,要有能力、有市场、有国民的消费需求。中国举办如此大规模的进口博览会,愿意同世界分享自己的市场,展示出大国应有的道义和风度,以及维护贸易自由和经济全球化的胸怀和担当。
问: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今天,中国为什么如此坚定地维护和推进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是人类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不可改变的大势。目前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只要把做对的事情做得更好,理智的人们,最终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问:谈谈对未来的期许。
答:世界各国正确的选择,将决定人类共同的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一切过往,都成了一出历史长剧的序幕。未来的剧情,将更为可期。中国和世界,都会是这样。
人类走在塑造未来剧情的路上,而且永远在路上。
在路上,就有风景。巡看风景,注定要跋山涉水。
在路上,有能力的人走得快,带来骄傲;有定力的人走得远,能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只要路走对了,谁还怕行程遥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