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孕育新职业生涯,“斜杠青年”如何规划

光明网-理论频道  |  2021-05-06作者:王甫希

  作者:王甫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在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斜杠青年”的劳动与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新业态,是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信息嫁接所形成的新型企业、新商业模式乃至新产业的组织形态。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平台经济下的组织形态,均为新业态的典型例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共享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突发疫情冲击下,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全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共享经济参与者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新业态的短时爆发式发展和快速变化等特点,对于企业采用更加灵活的用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使用临时员工往往基于诸多原因,例如加强灵活性,适应生产和服务需求的波动、在短时间内引进专门技能,为长期职位初步筛选申请人,以及减少培训的需要等。这些好处都激励企业转变组织形式,突破组织边界,充分使用灵活用工模式提升企业价值。在新业态发展环境和企业更加偏好灵活用工的影响下,能够担任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成为对于企业而言非常好的用工选择。“斜杠青年”指的是不满足“单一职业”的职业发展模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讲,经济形势动态发展、全球化带来激烈竞争和新技术加速迭代,都给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其呈现“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的特征。无边界职业生涯不同于传统的组织内职业生涯,更多地依靠向组织外部的其他雇主、外部专业性社会网络寻求资源与机会,拓展自己的职业通道。“斜杠青年”依靠不同组织同时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和职业路径,也是应对不确定的外部劳动力市场环境做出的一个多样化的选择。

  斜杠青年要明确自己职业成功的标准,做一个幸福“劳动者”

  诚然,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职业成功包括了个人地位的提升(例如,阶层跨越,升职)、加薪和职业胜任力的提高。然而,当前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更为流行的是“主观职业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以个人获得感、工作——生活的平衡和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幸福感为主要的衡量标志。虽然“斜杠青年”通常被认为更努力,更有工作激情,技能更加全面,但是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显示“斜杠青年”在升职加薪方面会比传统“劳动者”更胜一筹。“斜杠青年”们同时从事多个职业,有利于让他们摆脱单一枯燥的工作方式,在主业上更有创造性。另外,如果他们从事的多项职业可以在技能上相互补充,则提高了他们在主业上加薪的可能。但是有研究表明,“斜杠青年”对于工作场所中人情交流上的投入更少,可能会影响晋升。从主观职业成功的角度来讲,“斜杠青年”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职业成长感到满意;即使遭遇失业,也会有更高的就业力和自尊心,更努力找工作也更容易找到工作。总而言之,明确了自己职业目标的“斜杠青年”会成为更幸福的“劳动者”。

  斜杠青年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做一个勇敢“探索者”

  “斜杠青年”想要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职业适应性的高低。他们通常能够通过塑造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调整到最舒服的状态,从而通过增加对工作的投入,获得职业成就感。“斜杠青年”在多个职业身份间随时转换,要求他们对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人群作出快速的反应,以应对职业身份转换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职业适应能力高的“斜杠青年”,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进行主动调整,寻找和处理工作相关的信息,作出最好的安排。因而,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斜杠青年”,需要不断塑造自我,成为一个具有高适应力的“探索者”。

  斜杠青年要自我管理职业生涯,做一个未来“企业家”

  做一名成功的“斜杠青年”除了要对自己的多线职业投入激情与创意,还需要像企业家一样了解相关法律制度,管理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国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将是否限制兼职的权力交给了企业,对于主业外的兼职活动,企业都有权利加以限制约束。因此“斜杠青年”在选择多重职业的同时,也需要选择支持多重职业的雇主。另外,从事与主业相关的副业虽然可能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也有可能在企业信息和工作内容保密上出现冲突。例如,一个从事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工作的网络作家,在做互联网行业的相关创作时,可能会无意识涉及到行业信息泄密,甚至构成刑事犯罪。另外,“斜杠青年”们以独立承包人的身份获取的收入,也应根据相关规定自行交税。因此,多样的职业生涯对“斜杠青年”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为其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打下了基础。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组织差序管理如何促进绩效?——多样化用工模式对工作行为与绩效影响机制研究》资助,项目编号:72002035)

责任编辑: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