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盘踞在包茂高速西侧。
从包头出发,沿着包茂高速驱车60多公里,就可以到达库布齐沙漠中的一处旅游胜地——响沙湾旅游景区。公路的开通,使得这片沙漠得以更好地治理和开发。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库布齐沙漠的命运就与公路紧密相连。
1998年,随着中国首条穿沙公路——锡乌公路竣工,库布齐沙漠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居住在沙漠腹地的牧民,第一次乘坐汽车出来;治沙专家和当地百姓由此进入沙漠,打响治沙持久战。
2002年,包茂高速公路包头至东胜段通车,库布齐沙漠随之迎来了旅游业的春天,响沙湾景区、七星湖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内蒙古亮丽的旅游名片。
“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几”字弯形状的黄河如弓,横亘东西、绵延360多公里的沙漠如弦。
距今约3000年前,库布齐还是一片生命之海,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加上毫无节制的放垦开荒,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成了“死亡之地”。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约占61%,沙丘高约10米到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三旗。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荣飞笑称,自己是“吃”着沙子长大的。他回忆,“以前一到春季,几乎天天都刮沙尘暴,偶尔一天没有沙尘还觉得不适应。”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深入库布齐沙漠腹地,这里已是另外一番景象,穿沙公路两侧密布着沙障,绿色的沙蒿与黄沙交织。
记者在七星湖旅游区,看到的是一株株沙棘、一排排油松、一片片湖泊,与沙漠和谐共处。“本以为是沙漠,没想却像是湿地。”一位游客说道。
近年来,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响沙湾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即便是淡季,平均每天也要用越野车接驳客人100多趟。旅游旺季时,库布齐沙漠中的莲花酒店、七星湖酒店一房难求。
曾经的沙海,如今焕发新的生机。这令人瞩目的“绿色奇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正是第一条穿沙公路的修建,揭开了库布齐沙漠治理的序幕。
1997年,穿沙公路开始施工,但是工人发现只要一刮风,刚铺好的路就会被沙子完全掩埋。因此,杭锦人意识到“必须要种树固沙”,如果没有植被压沙护路,修路将难以推进。
3年时间、7次会战、13万杭锦人,在公路两侧扎出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当地百姓通过修路学会了治沙,星星点点的绿色沿着公路两侧向沙漠深处延伸。
此后,库布齐沙漠治理有序开展:栽种锁边林带,建起绿色防风固沙体系,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连。同时,将沙漠切割成块状,分区治理,建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阻止沙漠扩张蔓延。
截至目前,库布齐沙漠综合治理910万亩,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多万沙区民众受益。
老一辈治沙人、亿利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我们十几个人,挤在一台202吉普车上到沙漠里治沙。”他回忆,每天从沙漠回来洗脸、洗脚,足足有半盆沙子,“吃饭也总感觉嘴里有沙子。”
智能微创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植树、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治沙技术不断迭代创新。1988年出生的郝亚峰,现在已经很少能体会到满脸沙子的感觉。他的主要工作是用无人机飞播树种,每年5月中旬到6月,是郝亚峰最忙的时候,他要在无人机升起到降落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完成精准播种。
如今,3条公路穿沙漠而过,库布齐沙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被沙漠阻隔的两地百姓交往便利了许多;当地经济也随之繁荣,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成为亿利生态光伏发电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有的村民通过承包种植工程成了“百万元户”,曾经的不毛之地也变成了一张沙漠治理的“绿色名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