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难题,我还要继续吗?

中青校媒(安徽)  |  2021-03-08

/一/


“这方案不行哦,换一个吧。”


老师用着温和的口吻,却打出让我一整天劳动成果都被判定无效的文字。


其实课题被否决,写的论文被打回去重写,画的设计图被要求全部重画,这大概都是学习里常有的事情。


只是,否定自己的成果,其实是一件难受的事情。


一方面,你不愿承认自己的努力是“无效的”。


另一方面,人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差点意思”的人。


我自我安慰到:“哪有人吃鱼不会被卡住嘛。”


可是自我安慰多了,难免会产生自我怀疑。


一个好结果是所有人都想要的,但越是想要,就越代表它是一道“难题”。


而习惯考试的我们都知道,难题不会等你说“我准备好了”才来的。


它就像合成大西瓜里的水果。一颗接一颗地不规律的出现,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遇见的是什么。


大概,人都有某个时刻觉得自己特别的没用。


我盯着电脑屏幕发呆了很久,手指依旧敲不出半行字。


当然,这份对自己的怀疑倒不至于上升到“我不适合这个专业”的程度。


但是,它确实能把你“解决下一个难题”的勇气值削减一大半。


然后心里只剩下一句:


这么差劲的我,还要继续吗?



/二/


我点着手机里的“合成大西瓜”,却始终没有办法让大西瓜出现。


面对着它,就像我面对难题一样,无能为力。


在那一刻,我发现原来“无能为力”的感觉可以这么具体:


你希望来上一个蓝莓或者山竹,可偏偏出现的是橘子。


你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个水果就能合成一个百香果,一个椰子。


甚至你能清晰地看见水果与水果之间的空隙,但你就是没有办法去填上这些空隙。


然后眼睁睁地,看着水果在自己的操作之下,一步步垒起来超过警戒线,直至游戏结束。


当然,你可以责怪出现的水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可以吐槽是游戏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有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但你很清楚,无论有多少客观存在的干扰,结果就是结果,都得由自己承担。


因为,我们不能用解题过程的“努力”,去掩盖答案的“失败”。


20分钟过去,我输了4把,依然没能看见一个大西瓜的出现。


如果生活有快进键,可能每个人想要快进到自己变得厉害的时间段,想要一切都变得明朗。


可生活的有趣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水果是什么,也不会知道自己下一次的改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三/


我一次次的失败再来,努力的想得到“大西瓜”。


跟电影情节不一样的是,主角经过努力就能获得圆满结局。


而现实中,我的“大西瓜”没有出现,我的新方案也只有空白。


可就在水果下落片刻之间,我仿佛形成了某种习惯——


尽管不知道,下一个遇见的是什么水果。


但我还是尽力地控制水果掉落的位置,让它们距离合成下一个水果更近一些。



但同时,我也感悟到:


我们也不该以这把游戏的“失败”,去否定掉下一把游戏“赢”的可能性。


的确,我们无法保证每次努力的最后,都能得到你心目中的“大西瓜”。


可至少,你保留了在下一局里,接近它的机会。


而所谓的“进步”,可能就是:


哪怕我仍然不知道,在解下一道难题的时候能否获得正确的答案。


可我,依然留有按下“开始”按钮的勇气。


新的开始,不是意味着让你把过去的失败全盘否认。


而是告诉你,只要坚持自己的内心。


无论输或赢,得到或失去,你都可以收获新的自己。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