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为乡村振兴铸魂育民

南方日报  |  2021-02-17作者:胡濒尹

  ●胡濒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实践,是“十四五”时期继续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决策科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从物质文明角度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也要关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兴盛乡村文化。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理论高度、从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从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育民的实践需求,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

  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熏陶下,中华大地上形成了非常多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遗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蕴含着深厚的乡土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物化档案,承载着中华乡土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繁荣兴盛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根本依托。因此,繁荣兴盛新时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就要充分挖掘、大力保护这些有形的乡村文化,“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有形的乡村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要加大资金投入、予以修缮保护,使其能够真正承载起中国人的乡愁;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历史文化研究,让这些物化档案在新时代兴盛乡村文化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中国乡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活态的中国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在不同的农时节律生长出不同的文化仪式并逐步定型为各类文化庆祝活动,最终积淀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样态;是生长于乡村场域的“当地感”之中、具有集体仪式感的文化样态,具有规范农民行为的秩序意涵,成为乡村秩序建构的能动组成部分;是根植于农民代际绵延的共同记忆,具有农民群体的“共情”效应和宗亲传承的历史“价值感”,升华了农民在精神价值层面的追求。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若不注意保护、传承,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样态将失去存续基础而逐渐衰弱甚至湮灭,这对于兴盛新时代乡村文化无疑是一种深深的伤痛。因此,一方面,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让“活态的乡土文化”后继有人;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活态的乡土文化”进行创作,推出具有浓郁乡土文化特色、充满正能量、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文艺作品。

  让农耕文明展现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让农耕文明展现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一方面,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从传统农业节庆角度出发探析农耕文明的传承,从传统农耕技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角度,从传统农业栽培育种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角度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反差越大,其田园意味越足;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梦”,只有不断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推动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繁荣

  繁荣兴盛新时代乡村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针对一些地方农村出现的天价彩礼、攀比炫富、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切实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真正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时代气象。

  作者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