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调整青年发展关键变量,顺利实现国家远景目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0-12-25
导读:在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发挥好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杠杆效应和集成作用,对青年发展的关键变量加大调整力度和深度,让广大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起点 新格局 新青年”专题

编者的话

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社和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十四五”与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帮助广大青年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立体解读“十四五”时期与青年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振奋开启新征程的青年奋斗力量。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宇文利、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胡献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常兴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社长胡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沈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作主旨发言,并与来自全国的与会青年教师、大学生和创业青年代表进行交流。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提交了书面发言。

为帮助广大青年更好地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推出《思想者》特刊,摘发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

-------------------

调整青年发展关键变量 顺利实现国家远景目标

廉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等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是未来5年、15年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各方力量的指导文件。而要顺利实现这些国家发展目标,青年无疑是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人力资源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的状态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形态,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指明了青年奋斗的方向,勾画了美好生活的蓝图,是一份新时代的青春宣言书。

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将青年年龄划定为14-35岁。这个年龄阶段涵盖了一个人从初中到就业的社会化历程——如果按照义务教育完成就开始工作计算,工作年限有20年;如果按照研究生毕业再开始工作计算,工作年限也达到10年。可以说,到35岁的年龄节点,一个人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社会制度的体验认知,形成的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14-35岁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进入社会、建立自己事业以及组建自己家庭的初始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国家和社会给予青年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就会认识到共同体对于个人生存发展的多重意义,以及个人与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我们在长期调研青年的过程中发现,影响青年政治态度和社会感知的核心要素在于三个关键变量,即住房(租房)状况、职业发展路径和婚恋家庭支持,这是青年初涉社会立足起步的重要基础。这几个关键因素解决好了,青年对未来就充满希望,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困难时也能自我疏解并进行调适;如若这几个因素靠自身努力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青年就有可能对人生意义产生怀疑进而丧失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在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发挥好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杠杆效应和集成作用,对青年发展的关键变量加大调整力度和深度,让广大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历史形成的人才选拔传统,使每个人对向上流动都怀有很高的期待,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及无数通过努力打拼改变自身命运的现实案例更让当代青年对此深信不疑。这一方面激发了青年人更大的奋斗动力和流动渴望,构成了保障国家能够行稳致远的精神资源和底层动因;另一方面也对国家制度的韧性和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毕竟任何制度都无法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取得“进步”,常识甚至告诉我们,一个社会中的成功者往往是少数。因此,如何让青年人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成功”,尤其是“别人的成功”,在个人发展暂时受挫或向上流动进入缓行阶段后依然保有对制度的信任和国家的信心,是未来国家青年工作必须面对且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总书记这段话为我们未来开展工作提供了遵循的原则和可行的路径。要通过系统扎实的理论学习和深度沉浸的社会实践帮助青年养成理性客观看待个人成长和社会规律的态度,认识到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因素是复杂多元、动态变化、且是因人而异的。在漫长的人生成长道路上,虽然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那个最完美的自己,但仍要始终保持拼搏奋斗的精神,至于成功,那只不过是路途中一个意外收获而已。当代中国青年奋楫笃行的动力不应仅来自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而更多的应源于对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社会的憧憬。

责任编辑:聂北茵,张彦武,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