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门葛事(51)一一摘柿子(3)

2020-10-1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柿子是秋天的色标,它浓缩了秋天的味道;

    柿子是秋天的景象,它画出了秋天的符号。

    柿子挺大众化,它是百姓自己的水果。柿子并不名贵,它挺有人缘儿,很受百姓的喜爱。在中国北方柿子极为普通,房间屋后,沟沟叉叉、道边当院儿,山间地头儿随处可见。因为朴实憨厚,简单大方,好种好管,好收好吃,所以百姓对柿子情有独钟。

    当秋风撕掉了绿衣,摘下的树叶变成了请柬,大把大把地把抛在空中,向人们散发出采摘的信息。这时远远望去,柿子个个、对对、排排的傲立枝头,装点着一片静寂,尽显倩影风姿,本色上演一场柿闹金秋的大戏。

    在民间不论是青堂瓦舍,还是平房层楼,或者是柴扉草屋,百姓的眼里:柿子入户,门迎百福。柿子一挂,幸福一家。只要有了柿子,院子里便有了色彩,窗台上、盖帘上、线绳上,柿子与红辣椒、黄棒子、金谷穗、红高粱、白大蒜结伴,让家家户户门前的色彩顿时丰富起来。

    而在画家的眼里,一幅国画儿作品,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树木山林,再加几滴颜色,就是点睛之笔,一片柿子便叫醒了沉睡的大山,描绘出秋日里最后的风景,为作品增色添彩。因为是吉祥之物的代表,所以历朝历代许多名家对此都有佳作。柿子,已经深入人心。

    而摘柿子是一季的事儿,但吃柿子、想柿子、画柿子、写柿子、品柿子却是一生的事儿,因为人们都祈愿事事如意!所以,在生活中认识杮子、熟知柿子、运用柿子,便是一种新追求,特别是深秋的柿子境界。

    柿子挺平凡,而平凡孕育非凡,平凡也成就伟大。

    在保定的唐县,我曾看见村中山间挺拔的柿子树,柿子似乎就是收获的路标,矗立在赶考路上,见证着新中国的步伐。国事家事天下事,都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事。在白求恩生活、工作和牺牲的地方,柿子是纪念,也是颂赞,有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韵味。

    在遵化的鲁家峪,漫山遍野的磨盘柿,成为革命老区最具特色的产品。淡黄的柿子花开,虽然没有桃花的浓艳,梨花的热烈,枣花的细腻,但它结出的果实却魅力无穷,是奋斗的财富。

    在廊坊三河的大山中,空巢老人院子里的柿子,风干在枝头成了风景,传递着时代变迁的信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富有,总会有人牵挂着你。

    在承德宽城的潘家口水库库区,柿子倒映在水中,绿水青山便有了金色的种子,金色的希望,享受生态文明,那才是生活的目标。

    在唐山迁西长城沿线,柿子嵌入历史,刻在了城砖,印在了心底,扣问着灵魂。一段段往事犹在眼前,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铸起新时代新长城。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霸州的煎茶铺供电所,我和几位员工站在树下、蹬上墙头摘柿子,红马甲衬托的大磨盘柿,显得格外漂亮诱人。每年所里这几棵柿子树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把柿子和自己种的蔬菜,都送给村里的老人们,这是共产党员服务队的一项工作。

    煎茶铺所也有一段曲折的事儿,曾经有一天被8次投诉的经历,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他们成为了国家电网的“五星级”供电所。我为他们策划了“煎好春、夏、秋、冬四碗茶”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所到之处,全能服务”的理念。后来所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天8个投诉到全年零投诉;从炕头儿拉家常到理发问需求;从百姓送锦旗到与百姓挂国旗。受到基层单位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被国家、省、市媒体广泛宣传,也成为系统的先进典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正是事在人为的道理!

    摘柿子自己吃和送别人,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都会有私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三观”也受到了不少影响,“事事如意”的标准、内涵也不一样了,走进新时代奔向小康的日子里,求物质看“市”,求精神看“势”,而艺术的生活则看“事”。

    摘人生的“柿子”,不管是“色标”还是“味道”;不管是“景象”还是“符号”,都会有“青涩”曲折的过程,要懂得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有志者事竟成!

    我更相信,适者生存!

【责任编辑:唐红  流程编辑:唐红】

头条
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