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的扶贫故事
【平顶山市第一团支书】不负韶华正当时

2020-09-11来源:平顶山共青团

十年后,李永恒的扶贫故事--


“带着奖杯去驻村,是给自己加点压力!”

2018年底,已经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煤股份七星选煤厂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的李永恒,得知要选派优秀青年到扶贫一线担任第一团支书,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除了简单的行李,李永恒只带了一样“奢侈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道德标兵”的奖杯。这是2017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授予他的荣誉。

“每天看着奖杯,就不会忘了自己来干啥?就不会辜负组织的嘱托”。

许岭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168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贫困人口713人。闲置的村集体标准化厂房,田野里种植的都还是传统的小麦,没有一个自主发展的产业项目。

面对困难,他没有露出为难的情绪,而是主动申请要向第一书记看齐,选择“五天四夜”吃住在村。

“按照规定,第一团支书工作是可以以兼职形式入村工作的,永恒却这样选择。”村里的第一书记张秋山说“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孩子很小,需要人照顾”。 

“他去驻村的时候就给我说,我要带着奖杯去,道德标兵就要有道德标兵的样子”。面对永恒这样的选择,妻子很理解。

带着奖杯去驻村,这是李永恒给自己的压力。

在入村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遍访了160户贫困户,寻访了村内所有弱势群体。掌握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重新建立了各类花名册和《外出务工青年台账》、《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寡老人台账》。同时,制定了“凝聚青年力量、服务民生需求、助力脱贫攻坚、引领青年返乡、推动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团支部助力脱贫攻坚方略。

“路跑多了,乡亲们心里就暖了!”

提起李永恒,“三个月给学生跑户口”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乡亲。


在走访过程中,李永恒发现,于国家正在读九年级的孙子薛玉柱不愿意继续上学。通过详细了解得知,孩子父母离异,薛玉柱和姐姐都跟着爷爷生活。由于历史原因,孩子到现在没有户口,心理自卑不愿意上学。姐姐小,爷爷年迈又没知识,也不懂给孩子上户口的程序,使孩子的户口一影响就13年。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永恒焦急万分,他无数次到有关部门了解要求,准备所需材料,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成功为薛玉柱办理了户口,解决了困扰这个家庭13年的问题。当李永恒拿着户口本给老人送去时,78岁的于国老人拉着他手,老泪纵横:“小李书记啊,俺没有文化,要不是你,这孩子都毁了!”

后来,他又请来心理咨询师帮助薛玉柱树立信心,联系职业教育院校,让老人的孙子重返校园,一个孩子的命运被改变了。

三个月来回奔波挽救一个孩子。面对媒体的采访,李永恒说:跑路不怕,就怕乡亲们心里苦呀!路跑多了,乡亲们心里就暖了。

“路跑多了,乡亲们收入就高了!”

平时的工作中,李永恒话不多,可乡亲们却记得李永恒的那句话口头语:“路跑多了,乡亲们收入就高了”。


每天晚饭后一起散步时,李永恒和驻村干部都会经过村内的村集体标准化厂房,交谈中得知600平方米厂房一直闲置。

望了望闲置的厂房,再看看村内接送学生的留守妇女,李永恒对厂房这事上了心。他像着了魔似的,在网络上发布寻租启示,对那些在外做生意的朋友,他见人就推介村里厂房房租便宜,劳动力廉价,希望朋友来投资。

他找过做食品的,人家嫌路远,没有来!

他找过做服装的,人家嫌地方小,没有来!

他找过储存物品的,人家嫌运输成本高,没有来!

他甚至找过干冷库生意的,人家却嫌投资大,也没有来!

......

面对几个月一直奔波,却一直失败的李永恒,乡亲们都劝他:小李书记,咱不跑了,都这么多年没人来,你的心意俺们领了!

面对乡亲们的劝说,李永恒轻声的说:只有多跑路,乡亲们才能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同乡鲁山籍创业青年屈小军在义乌经营者一家绢花生产销售的公司,他在同乡口中得知李永恒在推介村里的厂房,而且有现成的劳动力,就萌生了把生产基地回迁的打算。

听到这一消息,李永恒一下子兴奋了,他迅速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进行汇报。并带上自己拍的厂房照片和村容村貌的照片,几次自费上门邀请。最终,屈小军将绢花生产车间落户许岭村。

“就这一件事,让村里的留守妇女有活干,还带动了12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务工,人均每年增加收入120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见到外人就夸。

路跑多了,乡亲们收入就高了!一句朴实的话,道出的是一名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在走访时,李永恒发现村周边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蒲公英,于是产生了采挖蒲公英制作蒲公英茶的想法。可乡亲们都说,这东西祖祖辈辈都是野生野长,咱不会做茶。听着乡亲们的话,李永恒说:不会就跑出去学。

他多次自费到省内外学习炒制蒲公英茶技术,回来后教给乡亲们。又多次外出联系包装,精心包装后的野生蒲公英茶高端大气上档次。2019年,在他的带领下,许岭村群众炒制蒲公英茶线上线下销售收入3.9万元,带动5户每户实现增收3000元。

“路跑多了,乡亲们致富的渠道就广了!”

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土地,李永恒建议村里种植高效农作物,面对迷茫的乡亲们,李永恒横下一条心——跑出去找!

没有经验,他带头跑。和村干部一起多次到驻马店、开封等地学习,最终决定,流转土地368亩种植桑构树及高油酸花生。

没人种植,他带头跑。在昆山电子厂打工的年轻党员许全禄,他有返乡创业的打算但犹豫不决,李永恒三次上门动员,最终让他回村流转土地150亩,种植高油酸花生。在外创业的青年赵军星、赵创业也回乡投资20余万元建起了高油酸花生收购、食用油生产为一体的新型扶贫产业链。

没有销售渠道,他带头跑。李永恒也组建了许岭村网红孵化团队,带领青年一起拍摄短视频、开直播,请来电商培训讲师,帮助他们建立网上销售平台。还一次次回到所在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介绍村里的绿色产品,利用单位职工消费扶贫,帮助销售村里的产品。

路跑多了,乡亲们致富的门路就广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岭村生产销售没有受影响。

绿色花生不愁销路!

野生蒲公英茶销售一空!

高油酸花生食用油通过网络寄往全国各地!

就连乡亲们吃了几代的玉米糁也成了网上的热销货!

贫困户雷玉强去年成立了合作社种植蔬菜,结果突发疫情,蔬菜滞销,让他焦急万分。李永恒迅速运用电商联系郑州、洛阳等外地批发商,发动村内网红利用短视频加直播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5吨蔬菜顺利卖出。

【责任编辑:】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