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湾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

2020-05-28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苏州5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今日,苏州市台协会组织的首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华东康桥国际学校举行。昆曲、刺绣、九连环、剪纸、灯彩、苏扇、木刻年画等7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现场讲授非遗文化,展示技艺绝活,让学生们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也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典范。台湾作家白先勇老师自称“昆曲义工”,携手苏州昆剧院为昆曲重生不遗余力,一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将古老昆曲带给年轻观众,也让传统文化穿越时代、跨越两岸。

“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对昆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台互动的学生一边甩出水袖一边唱出的水磨腔调虽不够老道,但伴随着悠扬的曲调,哼出的唱词已有几分缠绵悱恻的意境。我感觉昆曲的美已经让孩子们陶醉了。”苏州昆剧院的著名演员严亚芬老师说,让她没想到的是,康桥还有这么多学生是昆曲迷,唱、念、身段都学得非常投入,有模有样。

“九连环是古艺国粹之一,其原理可以归到拓扑学,解法和计算机格雷码是同一个原理,对拓展数学思维也有好处。”吴氏巧环传承人吴建江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解开一个个九连环,让围在身边的同学们惊奇不已,跃跃欲试。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是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爱上苏绣40多年,她说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让观众感应到心、感受到爱。“今天到学校,但愿能给孩子们播下一颗爱的种子,让她慢慢生根发芽成长,让学生们在学习苏绣的同时爱上苏绣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果要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兴趣做出改革,比如把简单的动物头像与苏扇结合起来,会不会有违这门艺术的严肃性?”教室中,中国制扇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制扇技艺”传承人盛春一一回答学生的提问。“今天的活动,让我感受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好奇,这让我非常惊喜。希望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苏扇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苏作苏工的匠心精神。”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们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更应与现实结合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让非遗作品生活化、趣味化,和文创产品很好地结合,让非遗成为一种生活美学。”“我希望传承的不仅是年画,更是传承先辈对生活和生产的智慧,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态度”……

课堂上,灯彩传承人汪丽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吴永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员禾木等老师在让学生动手体验的同时,分别着重就这些项目的历史文化作了介绍,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据了解,康桥是一所跨越海峡两岸的台湾私立学校,目前有台籍教师60余名,台生600余名。台籍初中教务主任马兰英说,“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在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能使文化教育向下扎根。康桥将不遗余力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并将相关知识融入进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

据介绍,此次活动学校安排了7个教室,吸引了300多名学生和老师报名参加,有的项目更是“一票难求”。该校十年级的台生陈柏宇说,这次活动让我们更近距离地去感受昆曲,去探索昆曲的美。我希望学校可以为我们开设昆曲赏析课,让文化与现代生活可以更好的结合,更加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该校八年级杨瑾薇同学在向我们展示亲自制作的木刻年画时说,以前一直以为非遗离我们很远,没想到近距离接触后还颇有趣味,“这幅’一团和气’年画就出自我手,大家为我点赞。”

苏州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城市,也是中国世界遗产点最多的城市,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2个、省市县级非遗项目832个,传承人1000余人,这些都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财富,也是两岸共同的文化瑰宝。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知和了解,增进互信认同。

“苏州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胞生活最聚集、两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目前在苏州就读的台湾学生达6218名。让台湾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苏州市台协会副会长钱永昌表示,以后还将邀请更多的非遗文化项目走进学校、走入课堂。

【责任编辑:郭韶明 流程编辑:郭韶明】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