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战“疫”时代北京直面公共卫生短板,推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2020-05-17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截至5月16日24时,北京市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7例,连续31天无新增病例。进入后战“疫”时代的北京,开始直面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面临过的公共卫生短板:没有一座科研用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低于国家标准;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不足;全市口罩产能为零,市场上一“罩”难求……

补齐这些短板成为未来3年北京提升公共卫生水平行动计划的目标。据北京市副市长卢彦介绍,近日,北京市召开市委全会,对3个多月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堵住疫情中凸显的漏洞。

北京目前的疾控力量明显不足

疫情期间,北京市举行的很多场发布会都有北京市疾控中心的负责人来介绍流调发现的病例,公众也对疾控中心的名字耳熟能详。卢彦说,疫情期间,疾控部门全程参与防控各个环节,展示出了专业水准和优良作风,但与超大型城市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相比,北京目前的疾控力量仍然明显不足。北京市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是1.65,低于国家1.75的标准。

卢彦说,未来北京市要把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尤其是要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还要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他举例说,在疫情防控中对发热患者的筛查,光靠大医院是不够的,更多还是要靠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现实的情况是,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市还有31个街道(乡镇)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4个没有实体机构,36个建筑面积未达标,186个没有编制床位。

“这些都要加紧补齐。”卢彦说,除了完善硬件,还要培养、引导全科医生充实到一线,抓紧设置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不足,也是需要补齐的短板

社区的联防联控是北京战“疫”的重要经验,北京市计划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做实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用好物业企业这支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等,加强对失管、弃管小区的管理。

疾控预防与疾病救治是公共卫生的两翼,这次疫情也暴露了北京在救治能力方面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北京市具备传染病收治能力的主要为市级医院,且布局不均。

疫情期间,北京市对一些区级医院的病房进行了应急改造,新建了一些临时设施,基本满足了应急救治需要。卢彦坦言,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不足,也是北京市公共卫生需要补齐的短板。从长远看,要加强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定点医院建设,构建央地、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救治能力的不足还表现在医院防护能力不足。卢彦说,北京市很多医院缺少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不够规范,医患动线不够科学,导致存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负压隔离病房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要。目前,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负压病房仅有290间,远低于上海、广东。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预防与救治方面的短板还包括,疾控部门与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网络体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说,下一步,北京将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构建“疾控-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疫情初期北京医用防护物资严重匮乏,教训深刻

疫情暴发初期,北京市民热线接到投诉最多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口罩,背后的原因是,北京的口罩产能为零,而物资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

卢彦说,疫情之初,北京医用防护物资严重匮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必须把物资设施保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北京下决心组织企业自己生产防护物资,口罩日产量从0增到1200万个,防护服日产量从0增加到3万套,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支援了其他省区市,甚至还可以出口一部分。

目前,北京正在对物资需求进行评估,将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相关生产线、原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还将注重产能转换,实现随时通过企业转产、企业联合、生产要素重组快速获得新增产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谈绪祥说,北京计划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以实物储备为基础,以能力储备为核心,以信息储备为保障,形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物资保障网络,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拟加大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础。”卢彦说,北京市已经注意到,全市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问题并存,人才培养的定位、层级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今后,北京市要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大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面向实际,以需定教,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

雷海潮说,在专业方面也要更加注重流行病学、卫生信息学、全球卫生,检验检测人才的培养引进。

在卢彦看来,目前北京还处于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状态,仍在“战时”状态,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思考哪些好的状态应该继续坚持,哪些短板要尽快补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7日电

【责任编辑:姜蕾 流程编辑:姜蕾】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