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一座城市的声音

2017-08-15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团委 作者:张美丽

    “拉魂腔是我童年记忆里的声音,想要去好好了解它”,近期,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泗州戏体验与调研小队来到美丽的古城安徽省宿州市。开展了为期四天以“追寻百年泗州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宿州人,队长岳歆向队员们诉说了她与泗州戏的羁绊“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最期待的事就是戏班子来村里唱戏,老老少少挤满露天戏台。蒲扇,戏台和一毛钱的冰棒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夏天…..后来搬到城市里,戏台子见得少了,再后来,几乎见不到了,周围的人也似乎对于泗州戏知之甚少。所以包含着我的小私心,想要去探寻这一古老的戏种…..”

    活动前期,队员们去到宿州博物馆与图书馆等地,查阅了宿州地方志等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泗州戏,并为接下来的实践做了充足准备。在不断的学习了解中,从未接触过泗州戏的其他几名队员渐渐地也被这绝妙的艺术所吸引,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坚持到现在靠的是一份责任和一腔热爱”

    走进宿州市泗州戏剧团的团长办公室,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摆放在房间角落的书柜里,而”梨园痴子“四个大字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团长李书君出生于梨园世家,对泗州戏情有独钟,经过十数年的千锤百炼,获得了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传承人。

    李书君老师对于志愿者的造访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他说“有年轻人愿意了解甚至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为难得的事情。泗州戏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更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泗州戏属地方小戏,了解的人本就不多。现在受外来文化和生活节奏的影响,泗州戏的生存发展更是步履艰难。自剧团改企之后,来自政府的补贴有限,有一半以上的剧团花销需要自己创收才能解决,而且演员招募也很困难,很多当时和我一起进剧团的人都已经另谋生路了,现在坚持下来的,包括我自己,都是有些清贫,有时还觉得孤独…”说到这,李团长神情有些落寞。

    “您没想到放弃吗?”一名队员提问。

    “说实在话,有过。曾经改行做了一年海产生意。可是拉魂腔啊这个东西,实在是抓住了我的魂咯,倒也真是应了”梨园痴子”这个“痴”字,说着他指了指墙上的四个大字,哈哈大笑“我啊,别人喊我唱戏,什么都行,商演,红白喜事,挣得钱起码可以贴补剧团开销….我这辈子都不想成就什么大事业,就想在平凡中做好每件事,坚持传承泗州戏,就行了。”

    “她就是个小孩,懂什么戏啊”

    为了深入了解宿州人民对泗州戏的传承与了解情况,小队成员走上街头,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展开采访调查。年龄稍大的人听到泗州戏会若有所思,甚至有的还能给我们唱上两句,然而青少年甚至多数中年人听到泗州戏多会一脸茫然。在团队成员采访的过程中,有一名中年妇女带着一对十多岁的小姐妹,当团队向她们提到泗州戏时,小姐妹有些羞涩还没来得及说话,她们的母亲一把拉着她们就要走“小孩子,要听什么戏,好好上学就行了….”队员们顿觉有些悲哀,正是有很多人这样想,才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逝的危机。

    经过统计,线上线下共收到有效问卷共164份,分析研究样本后发现年轻一代的人民群众(1-25岁)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听说过并且喜欢泗州戏,所占百分比只有21%。中老年人这一群体的情况要相对乐观,有将近85%的人听说过泗州戏,但喜欢泗州戏的也就只占36%。从总体来看,听说过泗州戏的占71%,而喜欢泗州戏的占30%。

    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受益颇多,也认识到,保护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少数人的使命,更需要社会全员的参与和支持。一座城市的声音承载着几代人美好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珍藏它。队员们也表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并挖掘身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王煜】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