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恨老情绪,然后有扎堆的坏老人新闻

2017-06-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聊斋中,小狐狸精们为什么都喜欢书生?因为,《聊斋》是书生写的嘛。新闻报道中,为什么很少出现“年轻人”与负面新闻的关联标签,因为新闻是年轻人写的,标题是年轻人做的,朋友圈是年轻人转的,评论是年轻人跟的。老人呢,在跳广场舞。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你一定注意到了,近段时间浏览新闻,能看到满眼有关老人的负面新闻。什么“为老不尊!老太一人占三座不停咒骂还要打人”,什么“老大爷强抢共享单车:停我家门口就是我的”,什么“高考期间跳广场舞被制止大妈冲撞掐伤民警被刑拘”,还有“广场舞老人拒绝让步高考:晚上又不考健康重要”、“车主停车遭老大爷掌掴辱骂:始终未还手”、“女子提醒大妈占座遭怒怼:谁娶你回家肯定累死”等等。

  加上此前“广场舞老人群殴少年占领篮球场”,扎堆的坏老人新闻,很容易强化公众本就固化的“老人变坏”认知:老人怎么了?老人怎么成这样了。可真的是这样吗?不要被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所误导。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是媒体报道所塑造,时时要提醒自己,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透过媒体这只滤镜所看到的“拟态世界”,到底是放大镜,还是偏光镜,拟或是哈哈镜,需要观察者有自己的媒介镜像意识。

  我来告诉你,你是怎样被媒体的选择性标签强化所误导的。

  随意选择了某门户网站今天“社会新闻”频道的一些负面新闻,比如:男子诊所内捅杀名医,因要求再次治疗遭拒后报复;男子酒驾被抓女友大骂:喝一杯啤酒难道还犯法? 男子酒驾被抓女友大骂:喝一杯啤酒难道还犯法? 奔驰车主为骗16万保险理赔 开车猛撞信号杆;3名男子乱丢垃圾被曝光市委书记要求他们道歉;男子路遇查酒驾将4岁儿子丢车上弃车逃跑――都够奇葩的,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媒体在报道这些新闻时,不会说“年轻人乱丢垃圾”、“年轻人骗保”、“年轻人弃车逃跑”、“年轻人医闹”,而是用没有年龄识别性的“男性”或“女子”描述。

  就像发生交通事故,如果肇事者是男司机,媒体的报道不会在标题里强调“男司机”这样的性别标签,但如果是女司机,肯定会强调性别。这导致“女司机”在媒体镜像中总会与车祸和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是年轻人做了什么奇葩事,媒体不会强化“年轻人”这样的年龄标签,可如果是老人,必然会突出“大爷如何”、“大妈如何”、“老人如何”、“老太如何”的年龄符号,这种强化形成了“老人”与“负面事件”的符号捆绑。其实,如果严格按年龄划分,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与老人相关的负面新闻不会比其他年龄段的要多,甚至可以说,多数负面新闻的主角都是年轻人或中年人――但人们在媒体报道所塑造的拟态镜像中,很少看到“年轻人”、“中年人”这样的年龄新闻标签。

  聊斋中,小狐狸精们为什么都喜欢书生?因为,《聊斋》是书生写的嘛。新闻报道中,为什么很少出现“年轻人”与负面新闻的关联标签,因为新闻是年轻人写的,标题是年轻人做的,朋友圈是年轻人转的,评论是年轻人跟的。老人呢,在跳广场舞。

  没有年轻人占座的事情吗?没有年轻人打人的事情吗?没有年轻人破坏共享单车的事情吗?地铁其实经常因为座位或拥挤而发生激烈冲突,多数都发生在年轻白领之间,而不是老人。如果是年轻人之间的口角,不会成为新闻,一旦是大妈或大爷,立马就成新闻。你大爷你大妈已经成为媒体标题党热衷的标签,就像“女大学生”、“女司机”、“奥迪男”、“宝马女”、“公务员”、“熊孩子”那样,立竿见影,标题里有这些字眼,流量立马杠杠的。这都是标题党的套路。

  不是老人更坏,不是老人变坏,不是坏人变老,不是关于老人的坏新闻越来越多,而是这个新媒体主导的媒介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老人,恨老,厌老,敌老,于是坏老人新闻便形成扎堆效应。当下主导舆论场的主要是自媒体和新媒体,而谁垄断着自媒体和新媒体呢?谁是自媒体新媒体的主力人群呢?不是老人,而是年轻人,年轻人主导的媒介环境和舆论场,带着天然的“恨老情绪”,他们觉得广场被霸占了,公交座位被霸占了,篮球场被霸占了,福利资源被霸占了。这种以资源竞争为核心的代际冲突中,老人占据着道德优势,而年轻人掌握着话语优势――你老,在道德上必须让着你,在“道义正确”上老人赢了,但到了年轻人掌握优势的网络和社交平台上,老人输得一塌糊涂一败涂地。彭宇案中,被撞的老太太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彭宇受到了普遍的同情――甚至近来高法公布当年案情后,很多人仍坚信老太太说谎而彭宇是无辜的。媒体镜像中,人们带着有色眼镜把每一个老太太看成准备敲诈小伙子的坏人,把每一个大妈看成蛮不讲理随时撒泼的恶人,把每一个大爷看成为老不尊之辈。

  总觉得近来一系列扎堆的“坏老人新闻”,是媒体对前段时间“广场舞老人群殴少年占领篮球场”新闻的报复性反弹。占座发生争吵,让座产生误会,日常口角,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本来算不上什么。老人不懂共享单车,也并非不可理喻。但把这些小事做成新闻,往首页推,配上视频,形成集束,一段时间中扎堆爆发,老人形象必然进一步污名化妖魔化。

  你我终将老去,别等到年龄败给岁月,才想到被尊重被善待。

【责任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