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睡眠!

2021-02-04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秀平 金志峰 吴晶 李廷洲

  视觉中国供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充足的睡眠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另两项为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笔者注),它不仅帮助儿童青少年消除身体疲劳、保证大脑健康发育,还能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我国是睡眠问题高发的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有38.2%的人存在睡眠问题,高于全球27%的平均水平。相关调查显示,2013至2018年,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间由8.8小时缩短到6.5小时。其中,中小学生是存在睡眠问题的重要群体,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我国73%的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

  睡眠不足正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组成课题组,2020年,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8万余份,对这一问题展开专项研究。

  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达标

  课题组的调研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达标。按照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公众版-2019)》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分学段睡眠标准,小学生日均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日均睡眠时间应不少于9小时,高中阶段学生日均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个小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营养指导建议》提出,8-10小时是睡眠充足的标准,按照每天8个小时的最低睡眠标准,我国初中和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小学生睡眠情况一般。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睡眠达标的比例为59.9%、19.6%、2.3%。同一学段内各年级的睡眠时间差异并不显著,但毕业年级的睡眠时间出现了明显的降级,52.6%的小学六年级学生、88.5%的初三学生、98.2%的高三学生睡不足8小时。

  分性别看,女生睡眠时间少于男生,女生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高于男生5.5个百分点;分学校类型看,公立学校的学生睡眠时间总体少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公立学校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的累积比例76.75%,比民办学校高17.4个百分点。

  睡眠时间不足严重危害我国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其成长发育阶段所需的大部分生长激素都是在睡眠过程中分泌的,睡眠时间不足将导致生长激素的分泌紊乱,对体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肥胖等问题。此外,睡眠还影响学习效率。睡眠不足可导致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衰退,精神状态变差,长期睡眠不足将导致内分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异常等。

  三大主要因素影响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课题组分析,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校内外课业负担较重和睡眠质量不高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将勤奋好学等同于熬夜苦读

  勤奋刻苦,是我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学习态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对此形象的写照。直至今日,很多家长、教师、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排名,依然信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但实践中,不少人将勤奋好学等同于熬夜苦读,不仅效率低,而且影响睡眠。一些学生给自己心理暗示,认为只有延长学习时间、熬夜苦读才能证明自己的刻苦,却忽略了睡眠问题。同时,在不少家长、教师、学生的观念中,考上大学即意味着痛苦的学习生涯的结束,使我国教育出现“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进一步影响中小学生睡眠。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不少地区的高中生睡眠时间不达标,盲目牺牲睡眠时间追求高成绩的现象很普遍。

  、校内外课业负担较重,挤占中小学生睡眠时间

  PISA测试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全世界最长的,每周阅读时间达57小时,远超OECD平均水平(44小时)。而我国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按照上述标准,小学生、初中生作业时间超标的比例分别为82.7%、93.3%,有44.0%的高中生每天作业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作业时间挤占睡眠时间的背后,是政策执行不力、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氛围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是减负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以文件落实减负要求;选择较低年级的学生减少课业要求;以兴趣班、补差、提高之名举办课后补习等;二是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过分强调竞争。课程设置偏科,主课、周课时超标严重,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教师对“减负”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在课堂时间内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加重学生课后负担。分班、教师绩效评价、师生参与校园决策等学校管理模式,加重学生的压力感;三是让学生减轻负担、保证足够睡眠的社会氛围尚未建立。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单凭分数评价和考核学校,家长和社会仍简单依据重点大学升学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更加聚焦知识性教学,通过刷题提高学生成绩。还有部分家庭有晚睡的环境和睡眠习惯,严重挤压了学生的睡眠时间;四是生活方式改变,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较强,影响作息时间的安排。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64.4%的学生拥有个人专属智能电子产品,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该比例分别为50.7%、64.6%、77.4%。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直接挤占睡眠时间,打扰规律的作息安排,特别是晚上使用电子产品会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潜伏期延长。

  三、睡眠质量不高,进一步压缩有限的睡眠时间

  入睡困难、失眠等睡眠质量问题,将中小学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进一步压缩。课题组分析:

  一是人际关系困扰等情绪行为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已有研究表明,情绪行为与睡眠具有高度相关性,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将导致睡眠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面临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容易产生失眠等睡眠质量问题;二是运动时间不足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研究表明,运动时间大于1小时的学生,睡眠时间更为充足。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每天运动时间大于1小时的中小学生仅占12%,高压的学习环境得不到缓解放松,不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三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奶茶、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受中小学生喜爱,长期摄入使学生处于长期神经兴奋状态,导致失眠。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的疲倦,长期失眠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工作学习力不从心等不良后果。

  应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三点建议

  如何能更好地解决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课题组建议:

  一、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勤奋观

  通过熬夜的方式,以牺牲睡眠时间换取高分数,并不是正确的勤奋。需要引导学校和家长树立科学的勤奋观,正确看待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避免牺牲睡眠时间换取好成绩。为此,课题组建议:一是引导学校更多将学生作为成长发育中的人来看待,在保障学生身体发育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合理分配时间;三是帮助、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基础的高效学习方法,做好时间管理,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真正的勤奋。

  二、建立对学校的预警和问责机制,降低学生课外负担

  对此,课题组有四点建议:一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收集学生和家长关于睡眠不足、作业过多等方面的情况,对问题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及时监督整改。对违背学生身心健康、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进行问责;二是定期对学生睡眠情况进行监测,并向学校和家长公布。向学生睡眠充足、学业水平较高的学校取经求教,分享经验,总结其合理的做法并予以推广;三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四是切实落实就近入学原则,确保学生住所与学校之间的合理距离,减少因上学路上时间过长而造成的睡眠时间不足问题。

  三、以提高睡眠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睡眠习惯

  儿童越早形成稳定的睡眠周期,越能促进大脑发育、避免精神症状,这需要各方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课题组建议:一是政府部门提供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南和准则,调动专家与社会资源,创建线上健康宣教平台,指导健康睡眠、均衡饮食、合理运动、良好习惯等;二是发挥医疗人员、心理学家、社工等社会资源的作用,指导家长改善家庭睡眠环境、养成科学睡眠习惯;三是学校向学生提供心理、睡眠咨询的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引导家长发挥好日常督促、鼓励与陪伴其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家庭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提高睡眠质量。

  (周秀平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金志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吴晶、李廷洲皆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周秀平 金志峰 吴晶 李廷洲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原春琳,堵力】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