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愚事(12)一一7月3日5点10分

2020-07-0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10年,时光中的普通一刻;

    一刻,生命里的难忘10年。

    此时的一文一图,是一生一世的情愫。想象中的情景,与真实的场景相对,每一句表达,每一笔描绘,都是内心深处的怀念。那一刻,一扇心灵的老窗关闭,我再也看不到84年的人生风景……

    老爸,我想你!

    说起美术,它离我有一段距离,大约也就几十年,这也是一件挺遗憾的事儿。

    所以,我本不会作画制图,仅凭小学五年级的美术学历,乡村级的专业文凭来显示自己的图画水平,把父亲的“作业”变成文图,那可真是有点儿“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自己多沉多重。但想到了父亲和他未了的心愿,以此慰藉愧疚之心和思念之情,即刻勇气大增,亦“唯此技耳”!写文画图真的是贻笑大方也!

    【侯边庄轶事】

    一一《乡村一千零一夜》

    当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故乡的模样,眼前是父亲伏案执笔灯下的情景,耳边是他老人家慢声细语地讲述。打那时起,《侯边庄轶事》(乡村一千零一夜)一段段成为“殷殷故乡情”刻在了记忆里。

    这些大都是“葛门老事”和乡景旧事,或许是几代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总共有十几万字,这是我给父亲留的“作业”。他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给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特殊的色彩。在那个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又缺少文化的年代里,艰难的日子度日如年,在炕头儿、村头儿、地头儿;在锅台、井台、碾台;在树荫、场院、河边;一个笑话、两句幽默、几件逗笑事儿,经过旱烟的熏燎,汗水的浸泡,四季的打磨,就成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一辈辈人的复述,变为一个家族的娱乐方式。无心的传递,却支撑了一个村庄的愉悦。因为乡村的快乐简单而朴素,但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纯粹又阳光的境界,是民间的大智慧,蕴含着许多世间的哲理。

    故乡的故事总有一种故土的芬芳,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乡情和乡音,而且很浓烈!

    当侯边庄再次从回想中拽出来,陡河怀抱中的小村庄,白杨树掩映下的三趟街,村头的三个坑塘……便跳出了儿时的记忆。据老人们讲,葛氏家族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东枣林庄移民到此地,经过应、进、聪、文、天、万、维、有、廷、凤、庆、昌、绍十几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普普通通的农家日子,留下的只是“忠、孝、仁、勤”的家风。

    侯边庄不大也不小,西街葛家大户,东街刘姓居多,南街李姓占优,还有张王吕赵杨、肖马孟季周等多个姓氏,是一个普通的大家庭。但就是没有侯姓和边姓,也给人留下了一个“谜”。村头那四棵大柏树远近闻名,也是一个乡村地标,几百年来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岁月更迭,物是人非。但一个个乡间故事,却融入了古柏的根脉。

    当捧着父亲的名字,泪眼中品味乡村幽默时,他老人家早已魂归故里!那天是2010年7月3日5点10分。

    10年后,以此为纪念,向亲爱的老爸葛庆成同志致敬!

    【给饺子打针】

    葛爷家道殷实,做事讲究。

    一儿在外做事,老公母俩倍感孤伶,遂认二村姑为义女。

    一日午后,一女孝敬猪肉五两,葛爷大喜,披衣出门,摘西葫割韭菜,嘱妻做拿手水饺。

    傍晚,其出工归,见妻和馅儿,欲“夺”而助之,几经撕扯终如愿。葛爷心疼媳妇儿啊!妻饧面抱柴。倾刻,薄皮儿大馅儿花边儿水饺儿即成,只待“当家做煮”。夫妻对视而笑,颇心满意足。

    见桌上水饺列队,妻忽问:“放盐否?”葛爷大惊:“汝没放?!”方觉两人推来扯去终成“无盐的结局”。其劝妻,妻慰其。各有高招:拟以酱油补局,或取大酱相佐,亦可切红咸菜就伴……夫妻为咸淡又扯来扯去,争执不下。

    但见葛爷镇定自若,仿佛一切皆胸有成竹,撩门帘儿直奔外屋,妻一脸茫然。俄儿,葛爷归,见其左手端碗,右手执一注射器,面带得色与妻说:“给饺子打一针咸盐水,完事大吉!”

    妻伸大拇指点赞!葛爷开怀也!

    此一时传为佳话,村中有云:给饺子打针——扯淡!

【责任编辑:唐红  流程编辑:唐红】

头条
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