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门葛事(33)一一一件印字的军装

2020-04-0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前些日子在姐姐家收拾东西,偶然翻到一件陈旧的黄军装,这让我一阵惊喜,好像是久别的老友相见,心里说了一句:我终于找到你了!

    第二天,我就穿上了它,还在老妈和姐姐面前显摆老半天。几个朋友见了觉得挺新鲜,看到衣服上印的字,都问我从哪儿弄来的工装。当听我一番解释后,他们才知道了其中的原由。

    这是件有故事的印字军装。

    唐山大地震后,城市全面复建,除了各地的援建单位外,还有很多部队的工程兵。当时二哥在林西矿上班,也投身了矿上的恢复建设。在这过程中,他结识了几位参与民建的军人,他们成了朋友。年轻的二哥也曾有过当兵的梦想,非常向往部队的生活。可因为家庭的原因,别说当兵,就是当民兵也不行。当部队援建结束后,一位朋友送给他一件军夹克做纪念,这让二哥视若珍宝,穿出去也“神气”了一阵子。

    后来,二哥把夹克送给了我。我才发现这是一件1967年的老军装,顿生敬意。因为那个年代里,参军当兵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等我有了资格了,眼睛却近视了,走进军营就成了一种永远的梦想。所以,对这件军装我非常珍惜。

    1991年10月,唐山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当时我在大型活动部搞宣传,拍了大量的照片。不仅编写出版了《新唐山旅游指南》,还组织拍摄编辑印刷了《城市之光》开幕式文体表演画册,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当“全国部分城市团刊展评”活动要在陕西宝鸡举办,我虽然不是团刊的编辑,但被“特批”与同事参加了活动。

    记得当时有《中国共青团》的编辑、美术设计邹大力,宝鸡的王栓虎、成都的关春、昆明的仵志明、大连的张同庆、福州的赵炳荣、呼和浩特的苏日勒格、桂林的丁小琦……都是各大城市团刊的主编,或是研究室、宣传部的领导。宝鸡团市委的《八九点钟》编辑部是主办。

    当时我的发言挺受追捧,邹大力觉得“昌秋想法与众不同,肯定能干出点儿事儿来!”而且让我代表大家给主办方和参观单位留言。第二年,我担任常务副主编、执行编辑、美术设计的《唐山团讯》列全国团刊十佳。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的会刊《青年报刊界》做了专题报道,也是全国唯一被宣传推介的团内刊物。

    去陕西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次重要的出差,我特意穿了这件军装,还买了牛仔裤和旅游鞋。活动中组织与会者游览宝鸡的名胜,看到了著名的法门寺、张良庙,我拍了挺有意境的照片《进城取经》。穿越了秦岭,了解丰富的本土文化,也知道了“臊子面”。到重点企业参观,我们到了西凤酒厂,品尝了刚出锅的中国名酒。去了太白金矿,领略了秦岭深处的国企风采。走进长岭阿里斯顿,这是一家与意大利合资是名牌企业。当大家参观完走出车间,王栓虎发现我没出来,东张西望的等我。不一会儿,我急匆匆地追了上来,一边跑一边系扣子。等我到了跟前儿,他们也没问我啥,却发现我的衣服上多了标记,感觉挺惊讶!

    原来我经过刷商标的操作台,突发奇想地跟一位师傅提出要求,在我上衣左胸口袋上印上“长岭阿里斯顿”,在领口的左右和右下襟角印上星标。那位师傅一听我是唐山来的,马上想到了大地震,聊了几句后挺近乎。我觉得机会难得,兴许一辈子也就这一次到这儿。我脱了衣服,他二话没说三两下就刷完了。我一看还挺有“精神劲儿”,军装一下变“工装”,拿起衣服说声谢谢就追赶团队。大家一看,都认为挺有创意。我说这是收获,也是回报,因为义务做了广告。最后,太白金矿给了一件儿雨披,一是行程中天气变化挺实际,二是做个纪念也挺实用。

    一转眼儿就是29年,一件印字的军装,一切仿佛都在眼前。当年的那些老团干、青年朋友们,也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或许一生都不再见面,但每当回忆起来,心里还总是“八九点钟”的情谊!

    心不老,青春在!

    青春在,心不老!

    年轻真好!

【责任编辑:唐红  流程编辑:唐红】

头条
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