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门葛事(10)——个煤矿工人家庭的70年缩影

2019-10-1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在河北唐山,我们家是一户普通的工人家庭,但说起“葛门葛事”却远近闻名,因为是“全国最美家庭”“首届新时代中华家风家教典范”,家里的故事媒体上总有报道。

    这几天,几个晚辈们又再谋划国庆的活动,正准备让90岁的母亲马翠兰老人带着全家去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了解一下煤矿历史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感悟父辈们奋斗的历程。还有家中挂国旗、每人说句祝福语、写写与共和国同龄的长辈葛素英等。

    我们家与开滦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典型的矿工家庭。从解放前到现在,几代人与矿区叙说着不解之缘。

    人代会上老哥俩

    1951年3月10日,是星期六。

    在西山口开滦俱乐部,唐山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34岁的二伯葛庆祥和26岁的父亲葛庆成 一块儿成为人民代表。这在全市选出的277名代表中,不仅是件新鲜事儿,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市里、在矿区、在家乡都传为佳话。

    二伯当时是开滦煤矿的工会副主席兼生产部部长。会上他当选为市政府委员。委员共有25人,除了市长、副市长外,名列第4位。

    父亲是唐山市文艺界的4名代表之一。他代表着工人业余文艺工作者,也是十大厂企中最“高产”的作者。在市第二届文代上,他代表工人作者做大会发言。

    一家中的两个“窑花子”,一下成为当家做主两个“主人翁”,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这对葛家来说也是莫大的光荣!可惜的是爷爷奶奶早已去世,都没有感受到这份荣誉。

    据介绍,葛氏家族是明永乐年间从山东枣林庄移民到唐山的,已有十几代人了。我们的曾祖父葛廷柏有两个儿子葛凤东和葛凤资。凤东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庆瑞、庆祥、庆成。大伯忠厚本分,在家务农干点儿小生意;二伯聪明机智,到了赵各庄下井刨煤;父亲懦弱好学,在天津、奉天打工,后来投奔二伯到了赵各庄下了井。他和二哥相差10来岁,感情非常好,一切工作和生活的事情都由二哥操心,甚至连开支也是哥哥掌管着。

    其实,哥儿俩都很苦,干得也很苦!

    当年二伯是领工,在刚刚解放的煤矿生产中,他不怕苦不怕累,领着工友们大干“红五月”,创下了一项项纪录,带出了一个个班组。特别是“5996掌”,创造了全国釆煤新纪录,他也火线入了党,成为开滦的第一个全国劳模,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之后被提拔为矿长,也是全国煤炭系统由工人当矿长的第一人。

    父亲也挺努力。

    虽然只有三年的文化,读过一些影卷、小唱本,但参加了矿上的文艺训练班,遇到了李丹忱、李毅等市委派驻矿区的文化干部,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明白了拿着笔杆子为谁服务,写什么颂什么,知道了劲儿往哪儿使!这是他在人生关键时刻遇见了好老师,也结下了一生的友谊。所以,他白天下井刨煤,晚上打夜作写稿,很快就有了不少收获。

    矿党委要把“5996掌”的事迹搬上舞台,写剧本的任务交给了父亲,这是他第一次写剧本,也是第一次写哥哥。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5996掌》的剧本创作完,圆满完成了任务。演出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矿工写矿工、矿工演矿工、矿工说矿工的先河,也是弟弟写哥哥的首例。

    那时候的“葛氏兄弟”手足情深,互相体贴,互相鼓励,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为社会主义大干快上奉献着青春力量。

    1958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刘少奇委员长和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到开滦唐家庄矿视察水利采煤,开滦煤矿党委书记、开滦煤矿总管理处主任刘辉等陪同。那时二伯正在唐家庄矿任职,也有幸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到了生产一线,他介绍了情况。

    全国煤炭系统在开滦召开水利化采煤会议,全面推介开滦的经验,水采水运水提升。为了向大会报捷并增加文艺气氛,提出要有一段快板书表演。打电话让父亲完成,只给两个小时的时间。表演者刘来放下电话,就从唐山赶往林西,他到了的时候,父亲已写完了100多句的《矿山大闹水利化》。第二天一上台,博得了一致贺彩声,领导握着父亲的手称赞为开滦争了光!为大会添了彩!这段作品还刊登在《开滦矿工报》、《唐山劳动日报》和《唐山文艺》上,选入煤炭部专刊,还载入《唐山曲艺志》。他被誉为“葛快手”,成为百里矿区的“名人”。

    正当哥儿俩踌躇满志,要大展宏图的时候,运动来了。

    先是“四清”,二伯受到迫害,自尽了。那年是1964,他45岁。

    后是“文革”,父亲受到冲击,遣返了。那年是1966,他39岁。

    大地震中母女俩

    “我这辈子啥都赶上了,解放前受苦受罪受欺压,灾灾年闹饥荒,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有唐山大震,现在过得才是幸福的日子!”母亲挺健谈。当年因为姥爷被掳到日本当了劳工,她14岁被迫嫁入葛门,后从农村随父亲到矿区生活,一直操持家务。母亲笑着说自己“没文化、没工作、没职务”,但“有良心、有脑子、有力气,总想着过好日子”。她学会了裁剪,“打会”集资买了缝纫机,从赵各庄到林西,她带大了5个儿女,想方设法让父亲下井安心,真正撑起了一个家。

    当文革中全家被遣返到农村,唐山郊区的老家侯边庄村,不仅是物质的匮乏,还有政治的高压,日子异常艰难,一家人免强度日。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大地震,倾刻间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罹难,16万人伤残,7000户断门绝烟,4204人沦为孤儿,这是上世纪人类史上最惨重的劫难。当时葛家正处在重灾区,左右两个院子死亡20多人。母亲在倒塌的房屋里,救出我和受伤的父亲,还有大哥和妹妹,又和赶回来的姐姐素英去帮助救人。

    第二天,幸存的人们扒物资、搭棚子、找食物、清尸体……在小学校的操场上搭了几个大灶台,过上了“共产主义大家庭”的日子。

    母亲主动“请缨”,成为队里的“厨师”,为乡亲们尽心服务,还把家里能用的炊具和扒出的粮食拿出来给大伙儿,一连几天都在灶台前忙碌着。正直、爽快、热心、利索、乐观的母亲在村里挺有知名度,乡亲们都挺信服她。那段儿特殊的日子里,生产队的那排大灶,不仅是乡亲们的“物质力量”,更是“精神支撑”。

    几天后,二哥昌平徒步走了70多里,从林西矿安全回来了,一家7口又团聚,都为“重建家园”做事儿出力。

    一天中午,有人急匆匆地喊:“马翠兰倒在灶台边儿了……”甚至有人操持着要为她准备“后事”了。

    大队的赤脚医生突然想起来,从村卫生室扒出的药品中还有一支强心针,赶紧跑着取来,给她用上了。

    这支“救命针”让母亲慢慢地睁开了眼。“阎王爷不要我呀!知道我还得给大伙儿做饭吃呢……”在场的人们抹着眼泪,拉着她的手,都笑了。

    原来是因为天气热,再加上整天的劳累,又惦记着姥爷姥姥震亡的事儿,有些急火攻心,一下儿中了暑。

    之后,母亲扶孤助残,帮亲戚带孩子,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一直忙到返城。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的时候,市里举办了“唐山市最美抗震母亲”评选,共有20人当选,母亲名列其中,这是唐山抗震史上的第一次评选,她还上了《人民日报》等媒体,被称为“三美母亲!”她说:“经历了地震和生死大难,活着就是好!只要精神不垮,谁也不会趴下!只有活出个样儿来才值!”

    说起这段经历,母亲说姐姐跟她走过了所有的日子,是她最好的帮手。

    家里的老大总是操心受累,而姐姐却很平凡,平凡的在茫茫人海中没有浪花儿。她和共和国同龄,已经70岁了。她说自己是一头共和国的“孺子牛”,掀开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不论是童年色彩斑斓的蜡笔画,还是青年五味杂陈的老漫画;不论是岗位酣畅淋漓的水墨画,还是家庭细致入微的工笔画;葛素英不仅有母亲的善良细心,还有时代的热情追求。

    姐姐曾向往去边疆,1966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两辆马车载着7口之家,在清脆的马蹄声中,踏碎了梦想。

    12载风霜雪雨,酸甜苦辣咸浸染着身体和心灵,姐姐以“拓荒牛”的劲头,让手上的水泡变成了老茧,红肿的肩膀撤掉了垫肩,脸上的绷瓷儿贴上黝黑的“面膜”,成为女社员中三个挣10分者之一,传承了“忠、孝、仁、勤”的家风。

    大地震中,她最先逃出来,马上和母亲扒出大弟昌浩,救出了妹妹又去帮邻居。她和母亲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从简易棚到入冬的简易房,开始了新生活,又建起了新的唐山。

    1978年秋,她回城上班。积攒的激情迸发,工厂变家里,工地成阵地,干事业成了一种常态。评为先进,转为干部,成为党员,不断释放着“青春”的能量。1997年,姐姐光荣退休。专事家里普通的生活,把家庭、家教、家风,与国安、国强、国昌联系起来,展现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忙并快乐着。当父亲染疴住院,母亲身体有恙,姐姐日日坚守,为家人树立了榜样。90岁的母亲说:“我这辈子吃苦受累值了!赶上好时候了,这得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姐姐千方百计丰富家里的活动。她是“老妈长寿记事”的主笔,记录了全家人的所做所为;春节举办“家庭颁奖会”,进行家庭总结;倡导成立了“家庭党小组”,她提出了“一次宣誓,终生信仰”“宣过誓的人,干宣过誓的事”。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她和妹妹素文“逼”不识字的母亲学画腊笔画,既丰富了母亲的生活,又记录了母亲的经历,道出了人生感悟。

    家里按她的生日设立了“大姑节”。“孺子牛持家,一人立范怀朴素;领头羊乐业,三代为标引群英”。这是弟弟送给她的嵌名对联。

    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姐姐”,她是慈母之爱,又是手足之爱,也是无私之爱,更是人间大爱!不论是家还是国,都离不开“姐姐”!

    关键时刻兄妹俩

    1973年的秋天,按有关政策,父亲到开滦林西矿办理了退职手续,一个子女去顶工到开滦上班。“这个无异于天上掉下了一个锅盖大的“馅饼”,为一个挣扎度日的家庭打了一针“强心剂”。 穷怕了、苦怕了、受欺负怕了,当一家人得到这样的好消息,真是比过年还要高兴!那时候工兼农户,家里有一个是做工的,每个月都能见到现钱,还能吃到商品粮,那就断不了顿。他们只能起早贪黑的土里刨食儿,当时全家7口人,仅有一间半老草房,虽然有5个壮劳力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一年到头不欠生产队的就算是好事。要办手续了,全家人推来让去,最后大哥昌浩去。

    第二天,当他从公社回来,家里一看顶工的名字是二哥昌平。弄的父母一脸茫然,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俩哪个不是你们的儿子?!谁去都一样啊!都是为了咱们这个家,挣钱都是交给你老人家的!我是哥哥,是老大,就应该让着弟弟!”他又冲二弟说。原来他在办手续时改成了兄弟的名字,让出唯一的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机会!这让一家人眼里都含了泪花儿……大哥,就是大哥范儿!

    在家里还有一句话,装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是小妹妹素文说的。

    素文是5个儿女中最小的,她属蛇,是名幼儿教师。大地震的时候10岁,她睡在母亲的右边。自救后的母亲和父亲先扒出了我。顺着声音摸索着到了窗台前,把妹妹保护好,安慰她别急!这时候她劝道:“妈,不用管我!快去救我大哥!我小,没用!”她声音不大,一连说了三遍,那话音儿直钻心底!因为她知道大哥是壮劳力,可以救人,干好多事儿。天光大亮时,她才从窗户口被扒出来,也是最后一个救的。“后来提起妹妹这句话,家人都挺感动,永远记在了心里,也让乡亲们赞叹不已!刚刚10多岁的孩子,大有舍生取义的境界!”大哥说。

    1982年,父亲退休了,我和妹妹都可以顶工。按开滦的规定,有男的不要女的,男的可以下井。我说:“我不接工,让妹妹去!”当时妹妹高中还没有毕业,我正要参加高考,就是考个技校也行。我是学习大哥顶工,把名额和机会让给二哥的做法。就这样,当年10月份我入学上了中专,妹妹12月顶工到了开滦林西矿,成了一名幼教老师。不久,就考上了唐山师范学校,脱产学习3年。一年中解决了两个子女的工作问题,父母非常的开心。妹妹上班后第一个月开支,母亲给她留了几块零花钱。她悄悄跟姐姐说:“这5块给秋吧!在外上学别太省了。”过了些日子,她又让姐姐给我捎来一件红色暗格的衬衣,了却了一个心愿。

    妹妹的儿子要结婚,新房的事儿有些为难。我知道后:“不用急!把我的房子让给外甥,这样你一辈子就不用动了,都在一个小区里,互相还有照顾。”这时我又讲了妹妹在废墟中的那句话,告诉外甥面对生死的关键时刻,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

    情深意重妯娌俩

    媳妇当闺女,婆婆也是妈。自打大嫂二嫂走进葛家,母亲和她俩“三个女人一台戏”总是很精彩,她俩跟大姑姐和小姑子处得非常亲密和谐,几个人从没拌过嘴,更没红过脸。

    平时母亲和嫂子们总是有说有笑,赶上年节的她们都给母亲买礼物,特别是母亲节了,棉的单的,而且都是花的艳的,让母亲赶赶时髦儿。用的吃的,都是时令可口的,每年都不落空,就跟姐姐和妹妹一样。

    因为俩嫂子的母亲走的早,她们也真把母亲当成了自己的亲妈。母亲常说:“我也有闺女,我也当过媳妇,婆婆和媳妇咋儿处我心里有数!人啊得将心比心,媳妇也是闺女,婆婆也是妈!”

    每年家里都带母亲到饭店换口味,附近的十几家大饭店都“尝”遍了。“好儿好女好儿媳,我得有个好身体。”母亲跟俩嫂子拉着手说。每回都是大嫂和二嫂一起上前,一左一右搀扶着老妈上楼,这一举动吸引了周围吃饭的人,不少人都投来敬佩的目光。母亲开始“用餐”了,大嫂捡可口软乎的给夹菜,二嫂在一旁拿喝的,侄女剥大虾,姐姐和妹妹张罗着端饭。一下母亲成了中心,老人家更是兴致勃勃,随着又唱了起来,全家一劲儿鼓掌。饭后,俩嫂子又搀扶老妈下楼,走到大厅里,母亲高兴地又扭了起来,俩嫂子也挺开心。

    每年的三十儿,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共度新春佳节,看到家里温馨和谐欢乐的场面,父母总是把喜悦都写在了脸上,他们觉得操劳了大半辈子,有了满堂的儿女,过上了原来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经过的难遭过的罪都值了!

    所以,啥也别说,好好享受享受!

    每年春节,当我们给老爸老妈磕头拜年,俩嫂子也不例外,收了红包后,照例进行“家庭颁奖会”,把“年度家庭突出贡献吉祥玉兔奖、如意金马奖”分别颁给家中的男女获奖者。这两个奖是以父母的生肖设定的,每年的大年三十儿都要举办。母亲特意嘱咐道:“别忘了你俩嫂子!”大嫂二嫂分别两次获得“如意金马奖”,母亲为她们颁发大奖杯和奖品。每回都拍照片,俩嫂子也都是“重点”。而且选各式各样的道具,组织不同的场景,更重要的是留给父母一本相册,让他们常看常忆常开心。

    2010年6月11日,是庚寅年的4月29,也是老爸84岁生日。在姐姐妹妹和俩嫂子的张罗下,这天全家又聚在一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父亲过了生日,除了亲朋好友外,市文联、市青联、市曲协、开滦日报等部门发来贺信,送来书法、花篮和蛋糕。我为父亲写了对联和寿字;刻了一对寿山石名章;请雕塑家邢玉菱来家为老爸雕了像;让人为父亲画几张漫画像。因为我知道父亲喜欢这些。特别是那张“全家福”,用漫画的身形,真实的头像拼起来,父亲更是喜欢,不仅全家人都有了,而且还有了情节和氛围,再加两旁的对联,显得与众不同,效果非常好。

    父亲说:“这个全家福好!还带表演的,有艺术的味道,对联写的很概括,别人家没有咱们家有,我稀罕!”

    对联内容是:“乡里农夫煤田矿工津奉打工仔,黄河陡河四百年,传承十三代人生息葛氏门庭宗永乐;家中孝子儿女慈父人生伟丈夫,老事新事八十载,写就两个世纪心间,庆成一脉度庚寅。”父亲的漫画像的对联是嵌名对:“功庆事,一人拼搏养家糊口育儿女;语成书,三代努力守业报国传家风。”对联将葛氏家族明永乐年间移民到唐山,父亲的人生经历和人品等都含概了,这也是父亲没想到的,觉得越品越有味道!

    父亲特意向俩嫂子表达了敬意,在他的笔下嫂子们出现了好多回,《孝心羽绒服》《老伴儿穿上红花鞋》等,说的都是她俩孝敬公婆的事儿。

    每到周未,大嫂和葛姗准来看母亲,二嫂的电话会随时打来。大哥每天必到,二哥每回都是大包小包的,拎来母亲爱吃的、好吃的,还挺会“讨”母亲的喜欢,买了金戒指、手串儿、项链和手把玩物,弄的老人家不知咋戴好。

    握笔时代父子俩

    在家里有两个“文化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我,可以称为老葛和小葛。

    父亲手中的笔握了6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病房里写完对医护人员的感谢信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虽然是一名井下的掘进工,但每年都抽调到井上搞宣传,在写作上他涉猎的挺广。“父亲文化不高,只读过三年书,还是断断续续念完的;父亲不聪明,只会下些笨工夫,有股踏踏实实的韧劲儿;父亲没有权位名衔,只是靠劳动养家,当普普通通的矿工。父亲年轻的时候很勤奋,在油灯下写、在膝盖上写、在炕桌上写、在单位里写……拎着的书包里总是有稿纸和笔,随时记下自己想的东西。”就凭着这份刻苦,在一缕缕青烟中,作品不断播出、上报、演唱、宣传。因为反应快、写得快、出手快、发的快、传的快,成为开滦矿区有名的“葛快手”。特别是对一些辙韵类的东西他更拿手,“那时候在唐山,我是争坐第一把交椅啊!”文革中父亲被打成“吴晗、邓拓埋在矿山的根苗”,被遣返回农村老家,也断送了他的写作梦!

    落实政策后,父亲重抖精神,再次抡笔开战,为矿工服务,成为矿务局“工会积极分子标兵”,中国戏协创作学习班的优秀学员,作品还获得了“唐山市优秀作品奖”和“唐山市为党的文艺事业工作逾30年”奖状。还有50多万字的《我在开滦几十年》,小说集《艾兰花》、散文集《老伴穿上红花鞋》《乡村一千零一页》、戏剧集《挂谁的》。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周年时,父亲的一篇作品在征文中获了奖,得了500元奖金。他给孙子、孙女、外孙和家人都安排了,只给自己留了10元,最后给了母亲200元。他跟我们说:“没有你妈,就没有咱们这个家,我深深地爱着你妈!”

    2010年7月3日,84岁的父亲走了。他的葬礼很简单:一张我拍的24寸大彩照代替了遗像;鲜花篮代替了花圈;父亲生前清唱的歌曲代替了哀乐;1.2米x12米的展板,100多张照片代替了纸扎;我和妹妹的两首歌代替了哭嚎,顺利把老人送走了,这事儿被省市媒体报道。我送给父亲的对联是:“拿镐把做窑,开拓掘进釆煤通风井运项项搞定;握笔杆码字,小说散文曲艺戏剧诗歌篇篇比肩。”

    父亲节的时候,我由感而发写了一首诗《我的父亲是矿工》

    我的父亲是矿工

    他是我一生的光荣

    清晨,把星光揣进怀中

    走向地球深处的心房

    触摸一道古老脉博的跳动

    傍晚,用汗滴点亮一城的灯火

    分享天轮转动的天伦日子

    迎接又一个灿烂的黎明

    你用黑色的眼睛激荡黑色的长龙

    你用光明的理想描绘光明的天空

    你用变形的双手凝聚一团火种

    你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一道脊梁

    你就是生命中的那盏矿灯

    照亮我漫长坎坷的旅程

    你就是事业上的坐标

    勾画我激扬瑰丽的彩虹

    你是我力量的源泉

    你是我情爱的春风

    你是我思念的汇总

    你就是百姓的一粒种子

    你就是共和国的萤火虫

    我最最亲爱的老爸

    新中国最最普通的矿工

    当你捧出所有赤诚

    悄然向衷爱的矿山挥手

    把微笑最后献给这方热土

    泪眼中我看到了一座大山

    一股暖流周身涌动

    一遍遍喊出你的名字

    汲取特别能战斗的营养

    永远向前向前向前

    扮靓时代梦想的颜容

    因为,我的父亲是矿工

    父亲曾说:“心里想着别人,别人心里才想着你!名字就是两三个汉字,时间长了就忘了,可做人的道理却是永远的!”当我也拿起笔后,把这话记得挺牢靠。

    我自当也挺努力!

    一个学财会的中专生,经12年的打拼,不仅成为高级记者,还评为河北省高层人才。我曾骑自行车到唐山的10县5区,赴汶川灾区18天,作为连续两届的河北省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有不凡的表现,提出了许多有前瞻性和实际价值可操作的提案,开创了“提案影展”等新形式。不仅是“河北十大爱心人物”“河北十大新闻名人”也是“河北省优秀青年”,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成为2008奥运火炬手。

    作为大地震幸存者,我致力于地震文化的研究,关注灾难报道和地震孤儿、截瘫患者、重组家庭等特殊群体。1996年,曾在《中国青年报》开设4个月的《我与唐山二十年》专栏,迟浩田将军为之写了开栏文章。2018年,中青在线又为他我开设了专栏,《唐山晚报》《唐山广播电视报》也分别有专栏,成为新闻界的佳话。

    我被称为“新闻骑士”“点子大王”,多年来策划了“轮椅攀山看唐山”“为奉献者奉献”“救助耳聋三胞胎”“大学生社会责任寻访”“扶贫三明治”等2500多项公益活动,让16个先天性贫困聋儿听到了春天的声音,推出了“马背电工”“绿舟服务队”和刘琦等一批典型,为秦皇岛、承德、定州、唐山等地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我采写了《唐山大地震中的毛泽东》《首钢汽车大拍卖》《唐山开办企业家市场》《高墙内走出探家人》《百姓腰包进只手》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奖百余项。成为了《中国青年》杂志的封面人物和河北青年爱心联盟的形象大使。是安徽卫视《记者档案》节目全国前百名记者之一,也是河北唯一入选者。

    一位新闻同行为我写下了墓志铭:这里埋葬着一位为新闻而生,又为新闻而死的人!他把理想信念融入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为时代而歌!

    尽心尽孝姐妹俩

    照顾好母亲是全家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为此,姐姐和妹妹处处留心无微不至,把母亲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还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母亲快乐。

    俗话说老来享福才是福!这话越品越有味道,越想越有道理,特别是看到全家人对母亲的用心呵护,姐姐妹妹全身心的照顾,觉得人生一世尽孝是件大事,绝对不能等,不能靠,不能算计攀比。因为,一旦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就是终生的遗憾!

    于是,我悄悄观察细细体会姐姐妹妹的做法,为她们总结了照顾母亲的“十二法”。

    1、哄,开心法。姐姐拿来“二人转”用的手绢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找出围巾、纱巾、帽子和鲜艳的衣服;买来跳棋和画笔;翻出假面具和游戏用具。妹妹背来手风琴;搬来电子琴;找来葫芦丝和快板;准备了面膜。想尽办法哄母亲,千方百计让她开心。

    2、劝,攻心法。一是劝母亲坚定信心别害怕,有点儿病不算啥,不少人都治好了,请老人家放心治病。二是不用担心医药费,全家人都尽心尽力,绝对不用操心,但您老人家必须“听话”!鼓励母亲说:“大夫说您这身板儿能活一百岁!”让她放下了思想包袱!

    3、夸,顺心法。挑选几件母亲认为“漂亮”、“牛气”值得骄傲的的事儿,反复进行表扬称赞,夸奖老人家是我们儿女的好榜样!对她的日常表现总是说“佩服”,说的都是母亲爱听的话,干的都是母亲喜欢的事儿。姐姐说孝顺就是要让老人顺心,戕着逆着反着那不是孝!

    4、唱,悦心法。母亲爱唱歌儿,虽然就那么几首老歌儿,但她唱起来却十分投入,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看着母亲情绪的“晴雨表”,掌握好规律,抓住机会就“启动”唱歌模式,随母亲同频共振唱几句,许多复杂的事儿就简单了。愉悦身心对老人很重要,很奏效!

    5、聊,交心法。老人多回忆,常常念故旧。为了让母亲在往日的经历中寻找到快乐和慰籍,那些能打动她的、能唤起她美好记忆的老人老事老景,都成了姐妹与母亲交流的话题,这不仅可以让母亲平静淡然,也让我们学得人生经验,跟老人交交心沟通情感,满足她的心理夙求。

    6、说,知心法。“知人知面要知心!”这是过去母亲常告戒我们的。所以,对一些事情既要考虑自己,也要想着他人,更应了解对方的心里需求。姐姐妹妹总是要“号母亲的脉”,有针对性的进行批评,讲些道理,做些思想工作,保证和谐顺畅愉快。知其心想投其所好,啥都好办!

    7、拍,宽心法。拍不是拍马溜须,是拍照。由于年轻的时候没条件,母亲几乎没留下照片。近些年全家的相册有几十本了,母亲对拍照有了感觉和兴趣,特别是用手机拍了马上就能看,更吸引了她。于是,姐姐妹妹学会拍照,换着样儿的拍母亲,让她忘了烦恼,增添乐趣宽了心。

    8、看,分心法。母亲不识字,但有时也拿着书报翻来翻去的,因父亲生前天天给她读报,母亲也有了这个习惯。每当有关家里和我们写的文章,姐姐就和母亲一起“看报”,真是循循善诱的样子。然后是跟母亲看相册、看手机、看视频,找母亲的兴奋点,分散注意力,减轻压力。

    9、演,动心法。有说就有笑,有歌就有舞。因为母亲唱歌时还要加动作或者扭起来,所以,姐姐妹妹尽情发挥她们的长处,广场舞幼儿舞都能尽兴,配上节奏感强的乐曲,一下让母亲融入其中。再学母亲的样子,又有乐器快板,一块儿演几段,带动她行动起来,打动母亲心动起来。

    10、画,归心法。逼着没拿过笔的母亲画画儿,让老人沉下心来干一件事儿其实挺难的。经过家人和姐妹的努力,画儿虽然是“爷爷奶奶样儿”,可180多张的成果也着实令人欣喜!母亲也真的有了“画家”的感觉,自己经历、乡土风情、生活故事都有。母亲在老有所乐中有所归。

    11、护、专心法。为把母亲的生活调剂好,姐姐和妹妺开动脑筋,在吃穿用乐上弄出花样儿,在护理上更是专心致志。夜里姐俩倒换着看护母亲,遇到母亲生病了,姐姐是在床头握着母亲的手睡,妹妹在床尾捏着母亲的脚睡。午夜当母亲疼痛难忍的时候,她们护佑着老妈熬过。

    12、伴,贴心法。老人就怕孤独和寂寞,就怕缺少亲情和陪伴。在家里姐姐妹妹总是和母亲在一起,用她们的“招儿”,让母亲享受其乐融融。每当外出溜弯儿,她们也都是陪伴左右。正如母亲所说:“我这两件小棉祆真的挺贴心的!”可姐姐说:“哪个儿女跟父母不贴心呀?!”

    享受幸福祖孙俩

    母亲今年90岁了,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没干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儿,更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她老人家平平淡淡地翻动日历,在酸甜苦辣中过着老百姓的日子。她说:“这么多年,我最大的功劳就是伺候了老爷子这一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养大了你们5个,还带大了孙子、孙女和外孙……能有现在的好日子,我得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人要常念国家的好儿,到啥时候,良心不能搬家!”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环境变了、容颜变了,但老人对人生、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情感没变。父亲走后,俩闺女“逼”着她用蜡笔画画。从没拿过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不会写的母亲,把自己经历的日子慢慢地画出来。180多张蜡笔画让她成为了“80后画家”。特别是那些从日常点滴中悟出来的经验,沉淀成一句句朴实的家常话儿,讲的却是生活中的道理,被称为是“最深奥又是最浅显的人生哲理”。中央、省、市媒体进行了报道,没文化的老太太干了一件“文化事儿”。母亲85岁生日时,家里为她在酒店的生日宴上举办了“画展”,葛姗用自己的奖学金给奶奶送上一对白金耳环。鲜花、寿桃、礼物和100多张母亲的画,为母亲过了一个特殊形式的生日。

    家里的“家庭颁奖会”,努力打造“家庭文化品牌”。用实际行动把“家庭、家教、家风”联系起来,为美好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姐姐记录的《老妈长寿记事》成为全家人为母亲尽孝、为家庭做事儿、为社会奉献及每个人成长的记录。她一直说要把好家风传下去。现在“忠、孝、仁、勤”的家风,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遵循的守则,不断释放正能量。

    母亲对党有赤诚深情,总是羡慕党员,到了米寿之年,还想要提出申请。当要成立“家庭党小组”时,她第一个支持,并告诫大家:“必须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有着30多年党龄的姐姐就成了组长。特别是在照顾母亲的生活上,姐姐无微不至,无可挑剔,做到了极致,为全家树立了榜样!每天晚上,母亲还要享受我给她洗脚和按摩,45分钟让老人没了一天的疲劳。在姐姐的带领下,家里的四名党员把模范带头作用融入到了生活中,时刻有了“组织感”,她说:“一次宣誓,终生信仰!宣过誓的人就得干宣过誓的事儿,绝不能放松要求!”母亲说这事儿做得好!去年7月,在侄女葛珊的帮助下,母亲“写”了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党组织。看着奶奶要求进步,侄子葛亮也有了想法,正在积极努力工作。几个晚辈每天不是登门给老人家“请安”,就是电话和视频,让母亲总也“闲不住”。母亲说:“这几个孩子都是我带大的,没白拉扯!没白稀罕呢!”

    2018年6月29日,随一声“呐喊”:“我来也!”外甥冯杰和李巍的女儿降临人间,取名:宇茁。苗苗出生后,母亲荣升太姥。苗苗可谓福娃,一人牵动众人,全家全心全力呵护,一老一小成为葛家的“重点”,我拟嵌名对:宇四方四姓,荷风放歌畅心宇;茁三地三门,未雨擎笔姝志茁。又搜集了6月29日的《人民日报》等各类报纸,计29种集成一册,并附文章记述,成为苗苗特殊的满月礼,等长大后翻阅,让她记住感恩父母和家人外,尽知随出生时的大千世界,不忘初心初步,祝她早日成人成才成功,立家效国负使命前行。

    母亲听了指着心口说:“这不是钱的事儿!是心呢!全国都少找!这礼不轻啊!钱啊物的吃了用了就没了,这个可是一辈子的事儿!”

    于是,姐姐为母亲写了:祝苗苗幸福!太姥马翠兰,之后是年月日。让她照着描上,写完后又找出她的章,特意了一个“倒马”,意思是“马到成功”。

    巧的是在6月29日的两张报纸上,还有《葛素英和家庭党小组》《老妈的画儿与话儿》两篇文章。

    家里的故事上了《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中新社、中青在线、《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唐山广播电视报》《开滦日报》和网络媒体等。还开设专栏刊发《葛门葛事》《老妈的画儿与话儿》。

    姐姐觉得:“家和国是一样的,有老有小,我们在中间,让老的乐是尽孝,让小的乐是成长,我们得担起责任来!母亲,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我们的葛门葛事。

    【附】

    葛家寄语

    家风连国风,国风是家风。在共和国70岁华诞之际,我们高呼一声:“我爱你,中国!祝你繁荣昌盛,实现伟大梦想!祖国万岁!”

    我们秉承家风:忠、孝、仁、勤。坚持传承家风严守家训十二讲。对国家讲忠心;对事业讲忠诚;对家庭讲忠贞;对社会讲孝道;对长者讲孝敬;对晚辈讲孝行;对做人讲仁义;对他人讲仁爱;对个人讲仁德;对劳作讲勤奋;对生活讲勤俭;对学习讲勤勉;

【编辑:唐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