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门葛事(4)——70年,姐姐的人生画卷:纪念新中国诞生的家庭抒怀

2019-09-06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题记

    姐姐很平凡。平凡的在茫茫人海中没有浪花儿。

    1949年10月1日,当一位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随着一声响彻云霄的呐喊,一个崭新的国家横空出世,义勇军进行曲中五星红旗升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两个月后的一天,姐姐的一声啼哭汇入了欢庆的锣鼓,向新中国报到,风展红旗下多了一张婴儿的笑脸,与共和国同龄的自豪自信嵌入心灵,从新中国的脚步中走来,见证着伟大的沧桑巨变,感知大国劲牛的奋斗历程。此时的姐姐属牛,一头共和国的“孺子牛”,掀开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

    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腊笔画。

    17支腊笔涂抹着春夏秋冬的17道年轮,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标注。碧水中的白鹅,蓝天上的风筝,绿荫下的游戏,校园里的欢笑,四面八方五颜六色,随时随地从清澈的目光中流淌。从海面上喷薄欲出的红太阳,到工厂的烟囱里随风飘飘的景象。从永远朝着太阳的向日葵,到不断追求美好的劳动者,小小腊笔画出了一代人心中的世界。

    在故乡侯边庄的土地上,母亲温暖的怀抱,老草房炕头的睡梦,灶台边风箱的节奏,场院里收获的色彩,走街串巷的新鲜,姐姐幸福安然地成长。在父亲坚强的肩膀上,从赵各庄到林西,市井的风光,矿区的风俗,学步的小推车,谋生的缝纫机,伴随着母亲的儿歌,变成了姐姐的记忆。百废俱兴的共和国,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翻身解放的欢欣鼓舞,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书写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波澜壮阔。而自然灾害和生活的艰辛,塑造着民族坚韧的性格,一条红领巾系住了无数梦想。

    作为矿工的女儿和家中的姐姐,一块块补丁上,一行行泪水中,一晚晚油灯下,一次次欺辱里,都凝聚着世态炎凉和岁月的风华。帮助母亲看护弟弟,姐姐幼小的责任和爱心,是初生“牛犊”的气势,弥散着不尽的人性光辉。在唐山十九中,一双方口布鞋,一件中山装,一个绿色挎包,裹着中学生向往边疆的目标,欲演绎“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壮歌。

    1966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共和国拖入动荡不安。“限期三天,全家滚蛋”。拿着最后“通牒”家被抄了,父亲带全家被遣返回故乡。两辆马车载着7口之家,在清脆的马蹄声中,踏碎了梦想,踩着落叶的前程未卜,一切都在惶惶不安中,接受着“文革的洗礼”。

    那是一幅五味杂陈的老漫画。

    12载风霜雪雨,酸甜苦辣咸浸染着身体和心灵,检验倍受煎煞的痛楚,周围扭曲的目光,扫描缺少阳光的心理,适应既喧闹又冷清,既凝固又变态的环境。简单复杂日子,白描的线条勾勒出无名的微笑与无泪的哭泣,还有苦涩的幽默与自嘲的讽刺,伴随暴风雨般的批判与沾满泥土的风趣。清晨,一朵朵盛开的牵牛花,吹开心扉的喇叭,淡淡的幽香邀请清爽的月色,传递着明天的希望。

    一间半老草房,4块5角钱是老少7口的家底,缺吃少烧难处不少。一顶“四类分子”的帽子让全家喘不过气来,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压抑,生存逾发艰难。姐姐是家中的老大,仿佛一夜间成熟起来,在5个姊妹中事事在先,处处做出表率,包书皮、抄歌单、查作业、借图书、种菜园、做家务,竭力帮助父母和全家度过难关,大有“拓荒牛”的精神境界。

    为了栖身,姐姐只好“寻宿”去串房沿儿,先与李二伯家的素莲二姐做伴,后跟吕家姐妹搭伙。为了感恩,姐姐不仅帮人做家务,而且还常常做新鞋织毛活儿表达谢意。因此,几家人也结下深厚的乡情。

    劳动最光荣,双手改河山。走向没有院墙的田野,稚嫩的体格担起东方式的美丽。当手上的水泡变成了老茧,红肿的肩膀撤掉了垫肩,脸上的绷瓷儿贴上黝黑的“面膜”,姐姐便没了腰酸背痛,炼就生产队的主劳力,成为女社员中三个挣10分者之一。春天下地的苣菜,夏天挠秧的泥鳅,秋天收玉米的甜杆,冬天择棉花的棉桃,姐姐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快乐和记忆。种菜园、收庄稼、打泼斗、捞黑泥、点种施粪、锹镐锄耙,姐姐样样熟悉,可以说是行家里手。

    每当家里有活有事了,姐姐总是抢在前面,赶上队上分红做衣裳了,姐姐总是让着弟弟妹妹。所以,面对利益和好处,全家人从来不争不吵,传承了“忠、孝、仁、勤”的好家风。帮人助人遇事想着别人,多年坚持为乡邻义务理发,在村里小有名气,姐姐赢得良好的口碑。

    因为干活实诚牢靠和吃苦耐劳,当生产队开办豆腐坊时,姐姐是首选人员。经虚心学习,姐姐很快成为“主技师”,选料、泡豆、上磨、传渣、煮浆、起皮、点卤、入盘、压水、分块,一道道工序烂熟于心,不论三伏还是三九,起早贪黑从不间断,为市民们丰富了餐桌,为生产队增加了收入。

    盖房是家里的急需,也是最大的“工程”。每年的冬天,向村里递上申请,在大队的会上说出困难和理由,才有机会获批宅基地。可惜经历了6个寒冬,却没能得到批准。那些日子,姐姐操持备料,晨曦中露珠与汗珠相逢,夜幕下月光与灯光相会。一个多月后,300多块焦子坯码垛成列,姐姐欣赏着自己的“大砖”。这种获得感的余温尚在,村东的老德爷就登门求助,称家中盖房正在半当腰却没了料,正在等米下锅。他找了好几家,因为平时的为人处事,大家都没答应。但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时,也是优秀的乡间文化。第二天,姐姐的“大砖”就成了他家的新房山。

    大地震中,姐姐最先逃出来,望着一片废墟,定下神来就扒人。当天光大亮时才赶回家,马上和母亲扒出大哥,救出了妹妹,又去帮左右邻居。在那些日子里,姐姐和母亲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一起为生产队和乡亲们做了许多事。40年后,母亲被评为“唐山市最美抗震母亲”,在颁奖会上,姐姐给母亲献上了鲜花。

    从小学操场上的简易棚,到入冬时的简易房,唐山人开始了新生活,又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唐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978年秋,姐姐回城上班。

    那是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19张个性张扬、热情奔放的心灵轨迹图,挥笔飞墨直抒胸臆,叙述着365天的感悟。笔墨随心入事,色彩由事成景。积攒的激情迸发,转为绵柔的笔法,沉淀的坚毅信念,融入时代的节奏,把心中的山川河流、花鸟景色呈现笔端,在改革中构图,在开放中着色,尽情为新唐山写意写真写照!美丽的红牡丹,绽放在小康的日子里,富贵吉祥装点着共和国的灿烂辉煌!

    犹如雨过天晴,一道彩虹镶嵌在奔跑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正值唐山恢复建设之际,水泥构件厂应运而生,恰似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单位新的岗位,并不年轻的姐姐焕发青春,好象劲无竭时,心有清泉涌动,催人奋进。披星戴月能看景,加班加点可舒心。工厂变家里,工地成阵地。因此,姐姐住在厂里,一个煤油炉,一碗清水面,一门心思要干出样子来,干事业成了一种常态。一切都为了企业,就像老百姓纳鞋底一样,一个针脚一个针脚,扎扎实实干事,清清正正做人。

    仅有的一点业余时间,姐姐报了中专班,学习管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扔下书本十几年后,重新走进课堂后,不仅是新鲜好奇的陌生,更有摸不着门的困难。但姐姐顺利毕业了!

    当企业转型后,开始生产卫生瓷,为了管好账本,姐姐买了算盘,三下五除二的从头学起,盘算着又多了一种为职工服务的本领,却从不算计别人。一次财务多发了工资,姐姐发现后马上退回,不然根本查不出来,主管会计感动不已。

    不论是在车间,还是在厂部,姐姐的那两把剪子从没闲过,一直延续了老家的传统,义务为职工理发,直到退休为止。姐姐和善和人,心里总是想着大家,老家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常常成为工友们改换口味的新鲜菜。

    姐姐评为先进!

    姐姐转为干部!

    姐姐成为党员!

    姐姐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奋斗的足迹,释放着“青春”的能量,闪烁着“青春”的光芒,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炽热情怀,那是对国对家对事业忠诚热爱。

    姐姐顾家,顾的无可挑剔。每月开支了,简单留下生活费用,全都补贴家用。作为长女就是“老黄牛”,总是想着为家里“多拉套”“不松套”,一直“拉到”过上好日子。为此,姐姐牺牲了好多机会,自己很晚才成家,也算是19张图中的暗淡色泽,令人遗憾不已。

    1997年,姐姐光荣退休。

    那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

    22本日历,记录了22道风景,一面岁月的镜子,映照着耕耘的美妙。每一段经历,都是精细的画稿,描绘着生活固有的色调,或是沉着严谨,或是细腻明快,媚俗与高雅,清艳与朦涩,形神与意趣,反衬出百姓日子的真谛。一张家庭、家教、家风的写生小品,就是国安、国强、国昌的宏篇巨著。一盆蟹爪兰,挂在窗前吐蕾,迎接着崭新的时代,昭示着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笑容里带着泪水,挥手鞠躬间开始新的征程。穿上舞蹈服,拿起舞蹈扇,姐姐走进社区以舞会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舞盲到舞忙,忙并快乐着。

    当父亲染疴住院,母亲身体有恙,全家倾心而动,姐姐日日坚守,付出的最多,为家人树立了榜样!

    此后,姐姐照顾父母,事必亲躬无微不至,让父母享受着天伦之乐和晚年生活的幸福美好。父亲走后,姐姐全天候侍奉母亲,吃在一桌,睡在一床,出在一起,乐在一处形影不离。有时早餐就有十多个小碟,90岁的母亲说:“我这辈子吃苦受累值了!赶上好时候了,又有好儿好女好儿媳,这得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这是老人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传承优秀家风,活跃家庭生活,姐姐千方百计丰富家里的活动。她是“老妈长寿记事”的主笔,记录了全家人为母亲和家庭及社会的所做所为;每年春节举办“家庭颁奖会”,进行家庭总结,奖励家庭先进;倡导成立了“家庭党小组”,姐姐任党小组长,提出了“一次宣誓,终生信仰”“宣过誓的人,干宣过誓的事”等要求,使家中的4个党员加强了党员意识;党小组的活动影响了母亲,她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姐姐和妹妹“逼”不识字的母亲学画腊笔画,180多张“作品”既丰富了母亲的生活,又记录了母亲的经历,道出了人生感悟。《唐山晚年》和中青在线开设专栏宣传。

    普通家庭的普通的日子,经姐姐带领全家“精雕细刻”后,过出了味道和色彩,过出了创意和境界,尽享平平淡淡的幸福和快乐!家里有“全国最美家庭”“河北省最美家庭”“首届新时代中华家风家教典范”等荣誉,家庭成员中获得了“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十大爱心人物”“奥运火炬手”“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河北省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等称号。《人民日报》等全国、省市十几家媒体二百多次报道了葛家的事迹。

    为了感恩和回报姐姐,在晚辈们的提议下,家里按姐姐的生日设立了“大姑节”!

    “孺子牛”持家,一人立范怀朴素;领头羊乐业,三代为标引群英”。这幅嵌名对联,正应对了姐姐的品格,是她与共和国同龄70年人生画卷的点睛之笔。

    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姐姐”,她是慈母之爱,又是手足之爱,也是无私之爱,更是人间大爱!当我们用简练概括的笔触,写实或抽象、勾描或皴染、破墨或设色,以丰富的意境、多姿的神韵、恢宏的气势、强劲的力量来颂赞祖国母亲70华诞之际,别忘了还有亲爱的“姐姐”!

    因为不论是家还是国,都离不开“姐姐”!

 
 
 
 
 
 
 
 
 
 
 
 
 
 
 
 

 

【编辑:唐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