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幸福 一一老妈的画儿与话儿(70)

2019-05-06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2003年春节回家,我又提起搬家的事儿,母亲挺不高兴的说:“你不会把房卖喽!”市里的房子准备3年多了,老人家总是以没人给孙女做饭为由迟迟不动。我知道多说了没用,只好不言语了,谁说话我也不搭言儿,晚上合衣而卧。

    第二天大年初一,我就要回单位。跟母亲拥抱告别时,我悄悄地说:“妈,今年搬家吧!”母亲一听难过了,她知道我的性格,如果不搬家,我肯定不回家。非典期间我把预防的药捎回家,就是人不到家。非典之后,我办完侄女转学的手续,搬家的事儿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新房子一看,比老房子大了一半儿,宽敞明亮的二层,进出挺省劲儿,还有了煤气和坐便,要比原来更方便,再加吃穿用都不用操心了,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真正开始了新的生活。

    77岁的父亲,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在开滦退休十几年了,这下来了精神。第二天一大早儿,他和74岁的母亲出了小区,从建设路一直往南,一下走到了抗震纪念碑广场。这段路我得走一个半小时,也不知两位老人哪儿来的这么大的劲头儿。看了纪念碑欣赏了震后。新唐山,老两口慢慢地从凤凰山到龙泽路,又走了回来,这一走就是大半天。母亲不识字,也没出过远门儿,来到市里后哪儿都不熟悉儿。每回出门儿大都是父亲陪着,先是认道儿去超市、自由市场,之后记下药店、车站、派出所和交电话费的地儿。父亲一遍遍地告诉母亲住在哪个小区,去的地儿叫啥,恐怕母亲走错了道儿,记差了地儿,没多久母亲就熟悉了周边。每月父亲去矿上开支,母亲也“单枪匹马”的胜利而归。但母亲的方向感差,而且还晕车,走远了有些不保准儿。当她结识了小区的几位老姐妹后,常常结伴同行,父亲也可以腾出空儿来写点儿东西,或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几年中父亲的稿子经常见报,还写出了《我在开滦几十年》50多万字的回忆录,十几万字的《侯边庄轶事》。老哥儿们有啥任务了,也常常登门求助,父亲从来没有回绝过。当唐山评出了“十大名片”后,老人家写出了几万字的长篇快板书。冬天的暖气不好,他穿着羽绒服在阳台的缝纫机上写,大干了两个多月。

    第二年的夏天快到了,老两口去较远的自由市场,母亲看到沙发上铺的竹节儿垫儿挺好,比照着买了长的短的12块儿。竹子坐垫儿死沉死沉的,父亲和母亲俩人分工,5块儿长的父亲背着,7块儿小的母亲拎着。没想到刚走到半道儿上,突然天空阴云密布不见了日头,一阵凉风过后,雨点子紧跟着噼啦啪啦的掉下来,父亲赶紧打了一个三码子,这才顺利地回到家。往常母亲转了向,父亲问起东南西北,该往那个方向走,她总是说:“朝着太阳走!”这回阴天下雨了,见不着太阳了,那该咋儿说,父亲故意“刁难”了一句。母亲说:“跟着感觉走!条条大路通北京,鼻子底下有个嘴,我不会打听,这还难住我了!”父亲赶紧说这招儿好使儿。后来他把这段儿经历还写了《伴行风雨路》《朝着太阳走》两篇小文章,刊登在市里的报纸上,引起了亲友和读者的关注。

    打那以后,每回上街或外出遛弯儿了,母亲走在前面,父亲离着不远儿在后面跟着。碰到熟人问起来,母亲介绍说:“这是警卫,保镖的!”有时候小区的邻居见了,问父亲咋儿不跟紧点儿,父亲两手一比划开车的方向盘,往前一看说:“我怕追尾!”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对老两口儿点赞不止。父亲觉得他这辈子一直在寻找幸福的答案,从老家到矿区,从矿区到老家。又从老家回到矿区,再从矿区到市里,在脚步里追寻和感悟幸福的真谛,而新家就是最好的诠释。

    新家就得有新气象,不仅要更好地弘扬“忠、孝、仁、勤”的家风,而且还得有新风尚。于是,从传统的年三十儿磕头拜年,又有了家庭颁奖会、家庭记事本、家庭党小组等多项新内容。还提出了“一次宣誓,终生信仰”, 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当父亲去世后,我们又“逼着 ” 不识字的母亲画腊笔画儿,让老人家有了精神寄托,这事儿的影响还挺大。当母亲被评为“唐山市最美抗震母亲”,家里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新时代中华家风家教典范”等荣誉的时候,全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老妈说:“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过幸福日子,嘴里也常常念叨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自个儿的身边儿,在生活里的一点一滴中。人不都是腰缠万贯、金玉满堂,不是有了多少财产,家大业大了就幸福。数票子累手累心,数幸福省手省心。遇困难心中有数儿,手中有劲儿才中!天上不掉馅饼,地上却常有陷阱!幸福不是挂在嘴边儿的,是在手中、在脚下、在心里,是靠实干得来的。日子是过给自个儿的,鞋的大小只有脚知道。幸福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啥模式,所以不能攀比,千万不能望着这山比那山高!你满足了、知足了、乐足了就是幸福。但幸福总是在前头,你必须去追去赶!”

【编辑:唐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