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一一老妈的画儿与话儿(64)

2019-03-1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端午节是个传统的节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四大节日,说起来挺有历史。其中也有好多种含义,可以讲不少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影响非常广泛。每到这一刻,除了国内有重要的活动外,国外的华人也有形式多样的文化展演,端午节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

    母亲不识字,也没有公职,一直做家务,她只知道端午是百姓们要过的节日,而不知道端午是为了啥,包括纪念老辈子的大诗人屈原老先生。当听说了屈原的事儿后,母亲才知道这个节日不单单是包粽子、吃粽子,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和讲究。但不管故事里的事儿多动听儿、多感人,老百姓的节日却得过得实实在在。既然从老辈子人那儿传下来的,自然有它的道理,过了准没错儿,不过就缺点儿啥儿。

    母亲包粽子的手艺是后学的。小时候家里挺穷,过的朝不保夕的日子,哪儿还顾得上纪念屈原老先生。姥爷在外面挑着“八根绳儿”做点儿小买卖儿,赶上凑巧了兜儿里剩俩铜子儿,买回几个粽子就是过端午了。母亲来到葛家后,还勉强能包粽子,这才有机会学会了这点儿手艺,其实就是“偷来”的。对面屋三奶家过端午,母亲总是帮忙,渐渐的也就掌握了要领。几个院儿婶子大娘的忙不过来了,就请母亲去帮着包粽子。

    分家另过了,每到端午母亲总是提前准备好了,不一定弄的挺多,但必须应景儿过节。不能让别人家瞧不起,显得没了传统。看好了离端午最近的集日,歌呼几个相好对劲儿的姐妹或娘儿几个,一块儿去稻地赶集,买江米、粽子叶、蒲草,再加大红枣儿。挑这些东西也得讲些门道:选江米除了看是不是陈米,还要看成色。粽子叶也有大小宽窄之分,如果是陈叶子,也会影响粽子的味道。买完了这些东西,那只小笼筐已经满满当当了。当别人去挑选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母亲挎着小笼筐就找个地儿看堆儿。她们大都想着给自个儿选点儿喜欢的装饰品,或者弄点儿小吃零食啥的偷偷地解解馋。母亲没这习惯,也舍不得给自己花钱,过日子得精打细算。

    回家后看日子差不多了,就张罗着包粽子。头一天把江米放在红釉的瓷盆里泡好。把棕子叶两头儿没用的减掉洗净泡上。洗好的大红枣儿放在一个大海碗里,再准备好一个搪瓷盆儿。一切就绪后,把墨绿的叶子左右一搭卷成锥形,一手把好,一手抓米填装,塞俩仨红枣儿,然后后折包好,用蒲草绳儿来回一绕,再扎实系扣儿,一个成品粽子“下线”。全包完了就上灶入锅,大八沿锅煮这点儿东西很轻松儿。锅里的水淹没了粽子,盖好了锅盖,点灶添柴拉风匣,时候不大锅里就有了动静儿,随着阵阵咕嘟咕嘟的水声,缕缕粽香飘满了外间屋,渐渐地勾起了人们的食欲。

    粽子出锅后,母亲第一个想到的是同院的凤忠大奶。老人家和母亲如同亲娘儿俩,平时大事小情儿的特别关心母亲。所以,只要家里有啥新鲜饭菜了,母亲总是想着大奶。之后趁热去姥姥家,让姥爷姥姥也尝尝热腾腾的粽子。在篮子里晾了八里地,到了姥老家那温度正可口,这让姥爷姥姥挺开心,吃在嘴里,乐在心里。后来母亲的粽子经父亲的手,还“打进”了市里,送到了单位的班儿上,李大爷一家和工友们都交口称赞。

    其实母亲也没有细琢磨,粽子还有好多种包法。从形状和食材上还可以变化,包豆沙馅儿、肉馅和其它的“内容”。那时候不尊循老传统,不按“套路出牌”,就被看作是“另类”“胡来”。有时候母亲偷偷加几粒花生,或有机会放个栗子,粽子的口味儿马上与众不同,人们都觉得挺新鲜,也很受欢迎。吃完的粽子叶粘乎乎的,不少人随手一扔,成了一团烧柴或垃圾,如果清洗干净还可以再用。

    因为母亲爱吃黏的,多少年来只要二哥来看老妈,准带来粽子、炸糕、切糕。现在一到端午,各式各样包装的粽子早早儿上市,亲戚朋友们也送来花样繁多的粽子。乡村的大打手工特色的品牌,粽子成了一年四季的进口货,随时都能尝到这一传统的美味。许多农村的商家和百姓们,以粽子为媒介,策划组织了各种活动,吸引了不少游人,纪念伟大的诗人、龙舟竞渡、划船争霸,海内外全都赶时兴。小小粽子包裹了日月真情,也融入了民族文化,扎根在人民的心里。

    老妈说:“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儿,换个方式、换个做法儿、换个说法儿、弄个新包装,就有了不同的味道和感受。江米枣儿干饭和粽子的用料没啥差别,但结果却大不相同。遇事儿了要多动动脑筋,多往前想一步,也往后想一步儿。有了办法还得找出路,就能找到另一片天地,也会有新鲜样儿。老百姓就得过老百姓的日子,就得就地取材、乡土特色、庄稼味道,那才是根本!不用弄那些不土不洋的玩意儿,二椅子货、四不像就没了自个儿,也丢了魂儿!把一件事儿做好了,坚持下来就有了影响,别人认可了,那就是成功!创造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

【编辑:唐红】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