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玉米——老妈的画儿与话儿(59)

2019-01-2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大秋是庄稼人最忙的季节。

  当一辆辆马车、牛车一趟趟把玉米从地里拉到场里,场上就丰富起来,多了一处新的景象。留着棕红色胡子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和原来金灿灿的麦秸垛、红红的高梁垛,还有圆圆的粮囤把场院上弄弄得起起伏伏,变成了秋日的果实大聚会。此时的庄稼人喜笑颜开,忙碌了一季的辛劳终于换来了“进口产品”,满心都是“获得感”。

  当围坐在棒子堆前,娘儿几个姐儿几个的剥玉米,玉米皮子和一堆堆的棒子围着,然后慢慢地扩大散开,说笑中完成了一副特殊的画图。说来剥玉米不是啥难活儿,但一层层的皮子剥少了窝工,剥多了拽不开,关键是最后一掰,棒子和皮子才真正的分离。这时一手扔皮儿,一手甩棒儿,动作连贯起来就挺有讲究和看头儿了。

  因为要抢收抢种,打粮的活儿又挺多,生产队里常安排“打夜战”。场院里弄根儿竹竿儿挑起电线,挂上俩200W的白炽灯,晚饭后一家人就可以围坐在棒子堆前加班加点了。队里也有奖励,谁家剥的玉米皮子归谁家。这种办法挺管用,让每家每户的人们都挺积极。那段日子里,一到晚上背着笆剌筐就往场里奔。小孩儿们穿来穿去的玩累了,躺在棒子堆上望着天空慢慢地睡了,不知到做着啥梦,但总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有时候大人们剥出了没有长好的粒儿的“稀拉牙”或者“湿湿虫”(有一面没长粒儿的棒子),还单独放在一边儿,让孩子们玩儿玩儿。有时心里也琢磨,同样长了一季,表面都一样,到了关键时刻咋儿“露了馅儿”儿!玉米皮子背回家凉好了,母亲也有用项儿。挑一些大的整齐干净白净的,在湿干适度的时候编几个蒲埻,或者小笸箩,拿到集上去换点儿咸盐,剩下的就是灶膛之物。

  洁白如玉、黄灿似金的棒子堆在一起还没有看够,队长就安排人在场边儿挖坑埋桩,铺好底用高粱秸杆儿四周一拦,玉米就装仓了。长长的仓子如同拽着一节节车厢的专列,载着人们的对美好日子的向往一直向前。如果发现有虫子眼儿的棒子,那肯定藏着玉米粘芯虫,想法儿“抠”出来放到一个小瓶子里,回家喂家雀儿,或者给鸡吃,要不就是放在巧头上打鸟儿。看着肉嘟嘟白嫩嫩的小虫子,绝对是小鸟的美味佳肴,可惜我不会弄巧头,也没有打着过鸟。

  家里的玉米棒子不多,只有自留地里种一些。看着可以煮着吃了,母亲就擗一些好的,煮熟了让父亲送给市里的李大爷,这是每年“家里的规定”。新鲜的玉米棒子煮了、烧烤了、或者碾了蒸毛饽饽,都是农家的特色。把那些好的留种,剥好的棒子把皮子往后一翻,系个扣儿挂在屋檐下儿,留着明年播种用。红辣椒、大蒜辫、萝卜干儿、白玉米黄棒子,成为农家独有的田园装饰标志。

  玉米剥完装仓后,经一段儿时间的风干,用机器打好了,选出成色最好的装进麻包里,送到市里交公粮,剩下的用茓子围成粮囤,过后再分给社员们。

  秋后不太忙了,晚饭后在炕头儿放上簸箕,或者借个大圆笸箩,一家人围在一起搓玉米。父亲母亲拿玉米穿子先穿几趟,或者用剪子把亲密无间的棒子粒儿翻转穿开,有了空隙就好搓了。大人们教给孩子们用棒子骨头搓,免得磨破了手。棒子骨头就是冬天生炉子的好引柴。在家里干完了,还常常去帮别人家,一边儿说话儿唠嗑儿的就忙完了。赶上下雨阴天不出工了,几家人凑到一块儿一搭话儿,用铁簸箕踅摸点儿沙子,放到大锅里烧热了,就开始炒爆花儿。几个翻滚有了“爆”响儿,马勺一舀,米筛一过,香喷喷的爆花儿就出锅了。如果有条件的弄点儿“糖精水”一洒,爆花立刻又甜又香。这种特色小食品,除了牙口不好的不喜欢外,很受乡村百姓的欢迎,是四季待客的“代表作”。

  现在玉米渣粥、面粥,玉米饼子、窝头,玉米饽饽、菜饽饽,玉米烀饼、菜娘娘,玉米饸饹、炒疙瘩,已经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中新鲜饭,每吃一口都是永远的乡愁。

  老妈说:“生活中的事儿只看表面儿不中。一层层剥开皮,一看就知道芯儿是啥样儿。伪装的再好,终有一天会被人发现,因为人们想要的还是根本的东西。狼披上羊皮咋儿也不像;狐狸的尾巴总要露出来;孙猴子再本事,庙后面的旗杆一下子就被看破了。庄稼人讲的就是实在,看人做事要细体会多处处,多观察多了解,更要多交心。一块儿共事搭个伙计不容易,敞亮点儿多包容,少藏着掖着少耍心眼儿。瞎白撒谎糊弄人,早晚要露馅儿。玉米粒儿抱团儿了成了棒子,不仅好看还有劲儿。人也一样,不能像一盘散沙,心想一块儿,劲儿使一块儿,日子就过好了。”

【编辑:袁瑞】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