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炖肉——老妈的画儿与话儿(55)

2018-09-18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这场运动开始后,身在矿区的父亲也受到了波及,接着全家人也随父亲回到农村老家,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当时母亲兜儿里揣着仅有的4块5毛钱,这是全家七口人的全部“财政”,没办法只能过上了缺吃少烧的困难日子。转眼儿就到了年根儿。这年该咋儿过呀?总得改善改善生活,一家人苦啦啦的,一年到头儿得有点儿荤腥儿啊。父亲和母亲一边儿盘算,一边儿发愁。

  正好生产队宰了一头老母猪,这猪肉挺便宜,但蒸不熟煮不烂不好吃,也没有人爱买,人称老窠猪肉。这种猪是“专职”下小猪仔儿的,好在这家伙有些肥膘儿,割回去大都是耗油(炼油),这在当时算是有些吸引力。母亲想来想去还是去了北社址,跟人家好一阵说,割了两斤稍肥点儿的猪肉,准备回家耗油,看看能不能再炖点儿,剩下的留着年三十儿晚上包饺子,如果再弄盘白菜炒肉那就更圆满了。母亲这么想着。

  回到家里实际一弄,两斤肉真的如同撒芝麻盐儿一样,除了耗油和包饺子的瘦肉,根本就所剩无几。母亲把肉皮、油梭子和瘦肉分开,肉皮和一点儿瘦肉还是“炖了”,也表示家儿的锅里有肉。香喷喷的肉味儿从大锅里冒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年味儿。

  因为刚回来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都来看望母亲,这个送几棵白菜,那个送俩倭瓜,还有的拿来旱烟和鸡蛋,帮衬着把日子过起来了。年前有不少人又打招呼说:缺啥短啥了言语声儿,过个像样儿的年。母亲心里挺感激,在那段儿时间里,特别是帮年根儿了,尽量少碰面儿少串门儿,免得给人家添麻烦。

  年三十儿那天中午,还没过了饭口,一家人在另一种氛围中默默无语,谁都不出声儿,躺着的坐着的各自望着房顶,心中五味杂陈。姐姐放好了小炕桌儿,母亲答兑着吃饭。硬菜是白菜肉皮炒豆芽儿,主食是大米干饭。这时候庆高三叔来了,他找大哥有事儿。他和大哥俩人儿是一般大的好朋友,常在一块儿玩儿。看了家里的年夜饭,三叔啥也没说,转身就走了。母亲还直问:“咋儿这么快就走了?”

  三叔家在村东头的道儿北,我们家在道儿南,两家只隔着仨门口儿。不一会儿,三叔就回来了,手里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炖肉。一进屋儿放在桌子上说:“大过年的,咋儿也得让俩孩子吃块肉啊!”他说的俩孩子是指我和妹妹。见此情景,父亲和母亲半天都没说出话来。那天的大米饭炖肉真的挺香。

  原来三叔一看我们饭桌上的“清口饭菜”,当即眼里转了泪儿。一溜儿小跑儿赶回家,一进门儿跟大奶说:“三嫂子家过年连点儿肉都没有。妈,咱们还有肉吗?”说着就掀锅盖,端起肉碗就要走。大奶听了也觉得怪可怜的,一劲儿说:“快送去吧!”

  三叔是大奶的三儿子,他们弟兄四人,名字分别为“忍、为、高、贵”,这也是凤玲大爷用心起的名儿。三叔心眼儿好使,也挺开通。遇着事儿了爱讲个理儿,找找公平。几年后,他当兵去了张家口,在部队里入了党。他跟大哥总有书信往来,虽然父亲是“四类分子”,但他从来没有另眼看待过。每回给大哥来信了,不仅鼓励大哥,还把信封和邮票一块儿寄来,怕大哥自己花8分钱买邮票和信封,他知道我们家生活忒困难。有一年,他回来探家,临回部队时大奶嘱咐说:“到了部队来个话儿。”过了几天,家里收到了三叔的来信,打开一看信上写着:“我已到了张家口。”连标点符号算上正好是八个字,8分钱邮票钱花的挺有价值,大奶看了直骂他。每当说起这事儿来,三叔总是低头儿一笑:“揍是报个信儿,说那么多干啥。”这也成为了村里的故事。

  三叔还会打快板儿吹唢呐,复员后负责大队的治保方面的工作,还当过生产队长。那时候“四类分子”是重点治保对象,都集中在大队农试场干活儿。自打三叔负责这群人之后,大喇叭里再也没有广播过诸如“全体“四类分子”的通知”。有事儿了都是三叔亲自去广播:“大队农试场的人,请到大队来!”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都有人格,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他还鼓励我说:“小秋会赶上可以当兵的好时候”。父亲平反后,我上了高中。不久就有了政策,我可以报名参军了,可惜我这双小眼睛“被”近视了。没能去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也是一种挺大的遗憾。

  说来也巧,唐山大地震后,母亲在学校操场上为大家伙儿做饭,中了暑晕倒在灶台边儿,有了生命危险。当时的赤脚医生秀环姑姑是三叔的妹妹,她给母亲打了强心针才转危为安,让母亲捡了一条命。那是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唯一的强心针。地震当年的冬天,家里搭了一个圆棚子,可以睡下5个人,有大哥我俩和三叔的弟弟庆贵四叔,还有村里另外俩小伙子搭伙。住在一块儿挺开心,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四叔我们传看手抄本儿。后来又开始张罗着自个儿抄写,四叔专门买了带塑料皮儿的日记本,几个人轮流抄写,弄的一个手抄本儿上好几种字体。一时《三下江南》《梅花党》《绿色尸体》等成为村里的“流行读本”,但从没人知道是从这个简易棚子里“制造”出来的,这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们搬回城里后,三叔还专门去林西家里看望过父亲和母亲,显得特别的亲切。

  老妈说:“一句话可以暖人心窝子,一件事儿可以让人记一辈子。咱们老百姓的日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没啥生命攸关的大事儿,但一件件小事儿却能让人感到温暖,让人体会到人情味儿,让人越来越有劲头儿,也越来越有奔头儿。当别人都嫌弃你、都躲着你、都不搭理你,怕惹事儿粘包的时候,那个敢帮你、敢替你说话的人就是贵人!就是好人!人往心眼儿里搁的事儿不多,陈谷子烂芝麻的多了也盛不下。可有些事儿必须得记住,而且要记牢靠了,还得留给后人。一个家长的所做所为,就是一个家庭的门风。如果有肉吃了,还想着没肉吃的人,那天下才能一口味儿。”

【编辑:袁瑞】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