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洗澡——老妈的画儿与话儿(51)

2018-09-1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在农村一到夏天,坑里河里就成了澡堂儿,大人小孩儿的说洗就洗,早晚都没有点钟儿限制,只要你乐意别淹着就中。

  那时候去城里洗澡也不方便,只有这一季是“大洗”的日子,人们干完活儿都愿意去试试水消消暑。尽管家长们看管的挺严,老师们也一再嘱咐不让洗澡,可孩子们趁大人们歇晌儿的空儿,或下地干活儿的时候,总是三五成群偷偷摸摸地往河边儿坑边儿奔。回来面对大人的训斥,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谎称没去,大人们抓起胳膊一挠,只要有一道白印儿那就没跑儿,这如同检验的“试纸”那么准,大人们惦记的是安全的事儿。

  村子四面见水,有东坑、西坑、南坑,北面是老河,还有新河就是陡河环绕。西坑水少,南坑是个取土坑,只有雨水多了才有水。村里的居住区分西街东街南街,洗澡也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领地”。西街的在西坑或新河开洗;西街东头儿的在东坑、老河或新河试水;东街的在新河边儿上设“浴场”;南街的“占据”新河拐弯儿的开阔地儿消暑。一般都互不干扰,各自玩儿的挺和谐,偶尔也掺和一下新鲜新鲜。

  因为家在西街东边儿,离东坑很近。西岸就是学校,一般不敢在这儿洗澡。只是捞点儿水草喂猪,后来学校放了鱼苗,更不敢轻易下水了。坑里大都是一潭死水,孩子们除了嬉闹外,也蹼蹬着学游泳。起初都是学狗刨儿,然后是扎猛子,捏着鼻子在水里憋气,看谁的时间长。之后学踩水叫立洑,甩洑就是自由泳,蛙洑就是蛙泳,还有仰洑、侧洑等。老人们说:一人不洗澡,二人不过河,三人洗揍淹死。一开始不明白,当听大人们一解释之后,心里就清楚了。赶上有大人们领着,心里有底了胆儿也大了,洗起来挺活分。有时会拴俩大葫芦抱着,那比救生圈还好玩儿。

  而最有“警示”的就是“小葫芦头儿”的事儿。小葫芦头儿是个小伙子,那年夏天雨水大,东坑的水都平了槽儿,水面挺宽了,大中午的他去洗澡,没想到溺水而亡。打那以后的许多年里,很少有人在东坑洗澡。大人们也警告孩子们:“在东坑里有小葫芦头儿拿替死鬼,把你扣住就上不来了!”这么一说挺管用,吓得我们从来不敢在那儿多“留恋”。

  老河在生产队的麦场边儿,每年的夏天打完麦子,大人们总在老河里一洗了之,孩子们也会聚在那棵老柳树下,跟大人们痛快一回。有水性好还游到对面,或者沿河道向东游出老远,让人们挺羡慕的。在河里洗澡并不使肥皂,互相搓搓去去汗味儿,带条手巾擦擦就算是讲究人儿。因为生产队的饲养员在这儿挑水饮牲口,不能污染了水源,让牛骡马驴的喝脏水,那太对不起牲口们了。

  到新河洗澡是最好玩儿的,平时河水不多,又是活水挺干净,小伙伴儿们除了洗澡就是“打滑梯”。一群人一捧捧运水,把帽子洇湿了盛水,洒在河坝上弄成下坡的光滑道儿,然后从上到下滑到水里,一个个弄的像小泥人儿一样。要不就是分拨儿打水仗,一时河里水花四溅,吵闹声欢笑声揉进水声,一片童趣飘向两岸。败的撒腿就跑,胜的穷追不舍。玩累了趴在沙滩上晒太阳,细细的沙滩暖暖的,一排人屁股冲天,举行着“见腚会”,真可谓“人腚胜天”。晒暖和了,再回河里摸蛤蜊、掏河蟹。有一回我的手气挺壮,摸了好几个送回岸上,放在杂草上,一下开了好头儿,大半天收获了一堆蛤蜊。往回拿却犯了难,最后急中生智,脱下背心一头用草扎好一装,抱着蛤蜊就回了家。母亲看了尽管成果不小,还是“批评”了我,嘱咐说“这事儿要让大人带着才中!多吃口少吃口没啥,生命最重要!”

  蛤蜊放锅里一煮就开了口,一家人吃了一顿河鲜。

  地震后新河清淤重修,援唐的外地民工来挖河,一时河水清澈见底,大人和孩子们再次享受了“天然浴场”的开放,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快乐。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投入母亲河的怀抱!

  老妈说:“越是有淤泥的地方,水越清亮。越是水深的地方,水面越平静。越是说的热闹的,越不会水。水深水浅不能看表面儿,只有试了才知道。好多事儿、好多人就是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水既可以洗澡,也可以当镜子,干净干净,凉快凉快,乐呵乐呵是好事,但弄不好了就是危险!水火无情呀!不能图一时的快乐而不管不顾,凡事都得看着头望着尾,不能钻过了脑袋不顾屁股!生活是水,人也是水,水能养人育人,也能伤人害人!少了渴了不中,多了撑了也不中,适度适量适渴而止最好!”

【编辑:袁瑞】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