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儿和绳儿——老妈的画儿与话儿(49)

2018-09-1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跳绳儿不是啥新鲜事儿。

  其实,跳绳儿挺有文化。它是汉族的传统民俗,是一种古老的娱乐活动。唐朝叫“透索”;宋朝称“跳索”;明为“跳百索”;清名“绳飞”;之后才叫“跳绳”。南宋以来逢节必“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一根儿细绳儿拴住了历史,拴到了现在。

  在故乡的街头,在学校的操场,在家里的当院,在过往的道边儿,甚至在田间地头儿,随时随地就能跳起来。因为不复杂又不难学,所以普及面广很大众化。但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讲究花式,甚至世界上还有大赛。当柳条挂上嫩绿,槐花散发清香,麦穗翻起波浪,菜花引来蜂蝶,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摇动绳子开心的跳着,欢笑声传的老远,那是令人羡慕和陶醉的场景!似乎这根儿绳儿一年四季都会拴住快乐和情趣。

  跳绳儿也挺有讲究,首先是分人分时分地儿分拨儿,其次是看绳儿的好坏,还有就是谁跳得好跳得多。会跳双环、可以合伙儿的就是高水平,能玩一块儿就可以凑群儿。分拨儿讲年龄、性别,也讲家庭背景。平时有闲空儿了,小女孩儿们挺爱跳,男孩子更喜欢弹球、冲白瓦、下五福等,主动张罗跳绳儿的不多。绳儿有好几种,专用的最好,还有塑料的或者电线外皮编的,线和皮子混合的,再就是麻绳儿了。在学校的体育课上,跳绳儿既有集体项目,又有个人活动。单脚跳、双脚跳使的都是专用绳儿,每次学生们都爱不释手,那个带木头把柄的花跳绳儿,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原来家里也有一根长跳绳儿,是姐姐上学的时候买的。到了农村老家,这根儿跳绳儿就成了背粮捆草拉柴火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平时对绳子有了一种特殊的记忆。

  母亲纳鞋底儿的线绳儿,用棉花纺好了线,再搓成绳儿,把千层底儿纳的扎扎实实。线绳儿拴在炕沿边儿上,通过线轱辘连着灯门儿就是灯绳儿。一家人睡在大炕上,一伸手就可以开灯关灯。木匠从墨斗里抻出来的细线绳儿,在中间用手拉起一弹,一条墨线就是参照。瓦匠垒墙弄个线坠儿,吊线儿的是准绳。井绳是从井里打水绕在辘轳上,一头连着罐的绳子,也叫罐绳。大马车上揽东西用的叫刹绳。系在牲口笼头上的是缰绳,拴在大车上牲口拉车的是套绳。还有拉纤的纤绳,拔河比赛的赛绳,挖防空洞做软梯的梯绳。后来就是晒旱烟的蒲草绳,另外还有纸绳、稻草绳、钢丝绳、尼龙绳之类的。但用的最多的大都是麻绳。

  麻绳用性大,粗的细的、双股、三股、四股……每年生产队都会打麻绳儿。这个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从拔麻、沤麻、晒麻、劈麻,到打成单股经线纺麻,然后用绳车拧成双股或多股,通过成绳架绞绳板,合股用的瓜支等环节和工具打成麻绳。各家也有自个儿操作的,用的是牛骨头做的纺锤。

  小时候常常盼着打麻绳儿,蹲在翻过来的大长条凳绳车上,那边大眼儿车轮上绑着搅绳板,两边儿一搅就吃劲,长条凳慢慢地向前移动,这即是一种“享受”,又当了“压凳石”。看着一条条长麻绳盘起来,总想着让大人们拽起两头儿,在场里来个大跳绳儿,让全队的男女老少一块儿跳,我们趴在麦秸垛上看热闹。旁边儿都是粮囤,堆放着金灿灿的粮食,辘轳上拴着驴、骡、马,那该多好玩儿啊!大人们总是笑着告诉我,这绳子是干活儿用的,不是玩儿的!

  于是,大人们教了我不少跟绳子有关的知识。系扣儿解扣儿,搭茬接头,搅棍刹车。说一奶同胞是“一根绳儿上爬的”;一条绳儿上拴的蚂蚱;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纲举目张。特别是别弄“一胳膊绳子”,应当好好做人干事,千万不能玩儿走“钢丝绳”,啥时候都得有“准绳!”

  一根跳绳儿系着无数的童年时光,也拽出了无数美好的人生时光。那时光就是一根绳儿,一根无形的绳儿,拴着揽着罩着网着世间的一切!

  老妈说:“一根绳儿跟一根线儿一样,可以捆绑背拉挑东西,也可以绊脚揽物拴牲口。用好了帮人干事儿,相反就落自个儿身上。玩儿得再好,也有跳不过去的时候。心里头要有根儿“标准绳”,也要有根儿“底线”。啥事儿越了线,破了规矩就麻烦!一家人有了血脉这根绳儿,就要团结和睦过好日子。一个单位有了事业这根绳儿,就得认准方向使一个劲儿。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离不了那根绳儿。一个人不论你多有出息,干多大事儿,家里的那口井水、那棵老树、那块土地、那句乡音就是那根绳儿,永远牵挂着你!”

【编辑:袁瑞】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