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胳膊箍儿——老妈的画儿与话儿(46)

2018-09-0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红旗招展,红歌嘹亮。红领章、红五星、红帽徽、红宝书,红标语、红领巾和红胳膊箍儿(红袖章),构成了那年月红彤彤的世界,真可谓是万里山河一片红。这些经历铸就了一段红色的记忆,那就是历史!

  父亲不仅“饱经”了当年的风霜,也有过一段奇特的经历,而“红胳膊箍儿”就成了抹不掉的记忆。

  当时的矿上有、学校有、街道有、机关也有;抓他写稿儿的有,揪他批斗的有,抄他家物的也有。一个小小的“红胳膊箍儿”就成了标志。多年后说到这事儿,父亲依然心有余悸。

  父亲是因“笔杆子”而成名儿出名儿扬名儿的,也因“笔杆子”找了事儿惹了事儿坏了事儿。尽管是贫农出身,也必须老老实实参加劳动,不能乱说乱动。父亲平时如履薄冰,恐怕有哪儿做得不合适了引起麻烦。大队的干部、治保主任们还过来过去的“关心”一下,一些有实力、有势力想进步的小青年儿们,也经常用言语“帮助帮助”。父亲本来就胆儿小,这下更不敢吭声了,一天到晚“低头认罪”,几乎天天晚上都去学习班,白天就是安心“劳动改造”。

  一天,父亲被安排去生产队的北社址倒粪。这活儿不是啥难干的事儿,也不用讲究啥技术,只要细心点儿就中。在农村种地点完种了,随着就要使粪。这之前要把成堆的农家肥、猪圈肥、堆沤肥等都倒几遍,把成块儿的打开弄碎均匀细化,然后撒在地里。父亲离开家乡久了,干这活儿尽管不陌生,但也得从头儿再来。另外身份不同了,做啥活计必得认真细致才中。

  按理儿应该到点儿收工,中午回家吃饭。当一家人都凑齐了,就是没见父亲回来。左等右等也不见影儿,母亲只好去北社址找,想着弄个明白。

  晌午的日头正曝,母亲走的汗涔涔的。老远儿见父亲还在干,镐刨、锄碎、锹铲,一遍一遍地倒来倒去。原来以为好几个人,没想到就父亲一个人干。走近了才看清了,原来是道儿北庆华二大爷家的“傻小子”宝库,也不知他打哪儿弄来的“红胳膊箍儿”,在那儿喝五吆六的“过瘾”呢!他打小儿有些智障,一直在家里没事儿干。但他还能认人,看到母亲后打招呼:“老婶子你揍啥去?吃儿去吧!”正好他妈来叫他回家吃饭,见了面儿一劲儿嘱咐说:“这是你老叔,不能欺负他!以后认着点儿!”宝库答应着走了。

  母亲问父亲:“他的话你也听啊?”父亲说:“我哪儿知道啊!我也不认识他。”原来宝库看到家里有一个“红卫兵”的“胳膊箍儿”,觉得好玩儿就戴上了,没想到一下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后大队有了啥“急难险重”的事儿,都会想到父亲这群人。当要修扬水机站了,在陡河大坝上挖大井,不仅累而且危险,队里就派父亲到井底下去,上边淌着水,底下有流沙,如果塌方了后果不堪设想。母亲怕父亲泡在水里着凉受病,把家里最值钱的人造革面儿绒里儿的夹克拿出来,让父亲穿上既可防水还能保暖。好在一切顺利,生产队给干活儿的发了烙饼,父亲没舍得吃,拿回来了让我们改善了一下生活。

  老妈说:“人在低处交了恶运的时候,草棍儿都能成棒子!身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啊!量量尺(尺蠖)能屈能伸才向前走。宁折不弯,弯了不折,傻和尖都是相对的。随大溜儿或随而不流,都是处事的态度。保护好自个儿,才能保护好家庭和别人。只有留住了火种,才有可能把火点着了、烧旺了。无论咋儿说,昧着良心的事儿绝不能办!身处逆境的时候,多想想顺畅的事儿,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只要心里平衡了,不走板儿不走样儿,就不会跌跟头,日子就能有模有样儿的。没有过不去事儿,也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