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闺女——的画儿与话儿(43)

2018-09-0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姐姐是老大,也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姐姐在我们兄妹五人中总是“领头羊”,啥事儿都有“孺子牛”的风范!父亲曾跟我说:“你姐这牛劲儿,就是咱们家的榜样!是家风!”因为姐姐属牛。

  姐姐在老家出生的,打小儿就跟母亲在一块儿。母亲把她“扔在”炕上,用压枕一压就下地干活儿去了。姐姐时常是哭闹完就睡了,老是大半天只身一人。等到会跑了,母亲就带着姐姐去干活儿,庄稼地里的事儿慢慢地都印在了记忆里。母亲不识字,怀孕的时候不懂什么胎教,不知讲啥营养,也不明白补钙补脑养头发,只觉得能平平安安的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中!那时候,对女孩子不大讲念书,更甭说上幼儿园了,能有个吃饱穿暖的日子就满足了。赶上有文化的人家,让孩子学儿歌、背唐诗、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而大部分人家都是听些老掉牙的童谣:“狼来了,虎来了,马猴子背着鼓来了……”这些民间“作品”,伴随着几辈子人的生活,成为流传很广老被“点击”的“上榜歌曲”。

  母亲稀罕孩子,也动了心思。想法儿给女儿当“老师”。过年买了花生,母亲和姐姐一块儿数数儿,数完了才能吃。每回母亲数的多但不吃,最后都留给姐姐,这也成了家里的传统“教学法”。当有了两个弟弟,再数花生的时候,姐姐只数五个,剩下的都留给弟弟们。

  春天到了,早晨清风凉爽,看到柳树甩动“长发”,母亲带着姐姐一边看风景,一边采些树芽儿。当杨花漫天的时候,去捡杨树狗儿(树吊子);当槐花飘香的时候,去摘槐花;当榆钱满眼的时候,去撸榆钱。母亲教姐姐认不同的树种,告诉她这是填饱肚子的“特殊粮食”,一定要好好儿爱护!回到家里,在大灶台上让姐姐看着咋儿焯了、拌了,或是包菜饽饽、贴饼子,咋儿弄的既好吃又安全放心。

  看着地里“热闹”了,母亲挎上小笼筐,领着姐姐去挑野菜。让姐姐拿着小铲子教她怎么挑,认识记住野菜的名儿:苣菜、苦麻菜、曲曲牙、车轱辘圆、蒲公英、落藜、野葱、野蒜、人揪菜……如数家珍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姐姐,并告诉她野菜的吃法做法。如果有大酱了,那更可口儿对味儿。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又专门儿教姐姐咋儿做大酱。先蒸酱糗,用麸子、高粱、红糠,或者是吃剩下的饽饽、馒头的,故意捂发霉了做原料,炒了黄豆磨豆瓣儿,用锅烀了搁碱面儿,放缸里和匀封好,掌握好时间等待发酱开缸,这都是多年的经验。母亲做的酱味好儿,口感也好。每年开缸了,左邻右舍的不少人拿着碗来尝新酱。至于做豆腐点卤水,捞干饭摸软硬,蒸饽饽掐点钟,贴饼子看火候……渐渐的姐姐也都“门儿清”了,手上的技术也非常娴熟了,为她后来在生产队磨豆腐打下了基础。

  说到农活儿,使锹用镐、拿锄挥叉、耪地豁地、插秧施粪、割麦收秋、种菜打场、养鸡喂猪……母亲也不厌其烦地叮嘱。回到老家的那些日子里,有时还在地里言传身教。这使姐姐非常能干,是全生产队挣10分的三个女劳力之一。

  至于做营生,母亲觉得那是女人的必修课。先是钉扣子补袜子,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后是做衣服做鞋做被子。旧衣服翻新再穿,垫布修补扎机器,针脚粗细随弯就地儿,设计图案做个装饰。还有打夹纸替鞋样儿、纳底子绱鞋、用鞋楦撑沙子、纺线织布絮棉花……母亲一一传授说:“干啥事儿都要认真对待,扎扎实实一针一线都不能走样儿!”不久,家里做鞋的底子有了变化,从手纳的千层布底儿,换成了不怕水的塑料底儿,再到结实耐磨的水轮带底儿,让自己的脚步越来越稳,也越来越坚实。每到过年的时候,姐姐都要选新鞋样儿,做几双鞋送给帮助过家里的人。

  母亲常常给乡亲们剪头理发,一把推子推了多半个村子。耳儒目染中姐姐也学会了这手艺,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的都来找她解决“头等大事”。

  母亲教会了姐姐,其实也教会了我们!

  老妈说:“父母是孩子的头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父母是孩子的样板儿,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就像种庄稼一样,撒啥种子结啥果子。在好多事儿上,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娇着宠着护着,管不出来好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养成好习惯,才给一辈子打个好基础,严厉点儿、严格点儿、严肃点儿那才是爱!过日子先苦后甜那是福,先甜后苦那是祸!父母不能陪伴儿女一辈子,但能影响他们一辈子!”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