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院——老妈的画儿与话儿(31)

2018-08-2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1970年的夏秋之交。一天,从地里干活儿的父亲,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匆匆被人送回家来。

  院子里的娘儿几个都凑过来,问这问那的,看着父亲在炕上打蔫儿,她们开始出主意,说这是“撞克”啥了。

  于是,母亲就按着老辈子的习俗,拿了一个盛了水的饭碗,把三根儿筷子戳上,念叨了几句人名,看着三根儿筷子立住了,绰起菜刀猛地一砍……原以为父亲会好了,可过了老半天,父亲还是没有好转。

  界壁儿的大妈说:“东街的赵老太太有好法儿,赶紧去请她!”姐姐一溜儿小跑儿奔向赵家。等那老太太一进门儿,我一看认识,左边长个疤瘌眼儿的小老娘儿,平时见面儿管她叫姥姥。她看到父亲脸色煞白,打不起精神来,就开始放招儿,朝东西南北的念叨,比比划划在屋里转圈儿,然后上了炕,让人按住父亲,在父亲的身上寻找,一下下一把把抓。先是闭着眼,时候不大她说:“逮着了!”让人撩开父亲的衣服,露出肚皮,她拿起一根儿绱鞋用的大钢针,把父亲肚子表皮捏成一道褶就扎。嘴里还狠狠地说:“看你往哪儿跑!”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跳大神儿”的巫医。

  人们心里稍微有些放松了,觉得这下儿准没事儿了。只见父亲的额头上渗出了大汗珠儿,疼得越来越厉害了,没了说话的气力。这时的小老太太也没了辙,母亲更加心急火燎,找来了村里的赤脚医生王秀英,她说:“还是赶快上医院吧!”父亲想了想前前后后的这些年,又看到了家里的这么多困难,他有些心灰意冷,有点儿撑不住了,就跟母亲说:“唉!你就狠狠心,让我一合眼走了吧!”母亲说:“你去享福了,可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上哪儿去?剩下的事儿咋办?有些事儿不是死了就能解脱了!别的事儿都甭想,先治病是真的!”说着母亲从炕一头儿的被垛上拽出一双被褥,在院里小棚子又找了一些铺车用的稻草。就到生产队要了一辆马车回来,车把式是对门的李广成。父亲在姐姐哥哥的搀护下上了车,母亲和大哥跟着去了人民医院,姐姐留下来照顾我和妹妹。

  姐姐办的另一件大事儿,就是去大队借钱。大队干部听说是治病,他们一碰头儿就同意了。让姐姐打一个20块钱的借条,可那个贰字她写不好,还是副书记凤高二爷帮了忙。实在没办法了,姐姐又东家西家的找钱。凤忠大爷5块;对面屋三奶3块;振海五大爷3块;茂艳二大爷3块;振铎大叔两块……还有姥家凑的一些。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回老家,我都会看望这些帮过我们的长辈。

  到医院后,父亲确诊是急性盲肠炎。一听说要做手术,父亲又犯了难。他还怕自己是“四类分子”,有些事儿更不好办,心里直打退堂鼓。一位当过兵的张主任知道后,安慰父亲说:“我不管你是啥分子!我当大夫的只管救死扶伤!你是我的病人,还是贫农出身,咱们先手术,没钱我先惦着!”父亲母亲一下子热泪盈眶,心里也踏实了,拱手向张大夫致谢!这事儿父亲生前一直在说,但张大夫却一直没能见到,也是父亲的遗憾。他不仅救治了一个人,而且救了一个家庭和一家人。

  父亲的病床在楼道里,母亲一直陪护着。一次,母亲得空儿出来买东西,顺便到了转角儿楼。那是小山儿的东口,当时唐山最繁华的地方。母亲看着漂亮的大楼门口不敢进,等了一会儿,见一位妇女进了门儿,她紧跟着也进了门儿,心想:“她去哪儿我跟哪儿,准五迷不了!”那人转了一圈儿就出来了,母亲也就跟了出来。母亲啥也没看到,这楼“逛的”!因为她没到过市里。

  一周后,父亲出院了。母亲回家又从生产队要了辆车。那天是吕云旺赶得青骡子车,没套前梢,走的也挺快。母亲还叫上我,一块儿去接父亲。

  到医院后,我看到父亲精神状态挺好,打听了住院的事儿,他告诉我说:“没有张大夫,就没有你爸这条命了!”父亲还把午饭给我留了一些,半块馒头和一点素炒西葫。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母亲心里有了一丝安慰。

  回家的路感觉很近,也很快!父亲躺在大车上,我和母亲坐在旁边儿守着。那天的天不是很热,第一次进城出城,心里有好多的想法,眼也不够使,觉得都是新鲜地儿。但在一路上,我和母亲看得最多的还是父亲。我们爷儿俩的手,一直攥到家。

  一进家,婶子大娘、叔叔大爷的都来看父亲,有的送来自家的蔬菜,还有的拿来一点儿粮票,安慰父亲安心养着。多少年后,当父亲再到人民医院的时候,他依然念叨着张大夫……

  老妈说:“人吃五谷杂粮,头疼脑热闹个病都是常事儿。有病得治病,千万不能攒着!病攒多了可不是啥好事儿!往往有病乱投医,可那也不能乱了阵脚!人这辈子要么病坏了,要么治坏了,要么吓坏了!这就看你有啥心胸了!最暖人的是乡情,也是人情!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在危难之时向你伸出的那双手……”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