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等大事——老妈的画儿与话儿(30)

2018-08-2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在农村的十四年中,母亲是家里主事儿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过日子,里里外外操心费力干了不少事儿。但是,有一件小事儿却最令人记忆犹新,因为它还是一件“头等大事”。这跟一把推子有关,说起来真得从“头”开始。

  家里这把推子,已经有五十多年了。那时候每隔一段儿时间,父亲和我们哥儿仨都得推头,讲究人儿叫理发。当时村里会推头的人少,有推子的人家更少。大多只能等着挑剃头挑子走街串巷推头的师傅,或者用普通的剪子修理,要不就得求人帮忙拾掇拾掇,再者就是去市里的理发馆了。这事儿一是要花钱,二是剪成“花头”不好看,三是得求人欠情儿的,四是不及时不节俭……总之都挺不方便。

  于是,母亲想了办法,把家里的几只草鸡的“产品”组织起来,攒多了卖给了合作社,用一大瓢鸡蛋“换”了一把推子。回来后,母亲就开始学习。第一个先拿父亲的头试验,推了两遍再修再找,不管怎样父亲的头发短了,而且短了许多。虽然已是四月天,风还是有些过爽。最后,不太爱戴帽子的父亲,翻箱倒柜地找了一顶旧帽子才下地出工。

  之后,便是大哥、二哥和我。不久,母亲的手艺就练了出来。

  再后来,母亲的手艺不但被老少爷们儿认可了,而且在村里还有了一点儿小名气,因为都是义务服务,所以,找上门儿推头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三五成群。夏天的树荫儿下、墙山边儿、阴凉地儿,春秋的院子里,冬天的屋子里、炕头上,都是推头的好地方。除了费时搭工,还得备好旱烟热水,年节的还要有些瓜子爆花的……赶上家里有活儿倒不开手了,有时也挺烦乱。可母亲却说:“咱们刚回来的那年,婶子大娘的光旱烟就送来21把儿,这都是情义……”就这样,母亲的一把推子,推遍了村里的一趟街,而且都是“头等大事!”

  当有了推子,母亲又想法儿弄掸头发的东西,平时都是用扫炕的苕帚(用高梁苗或黍子苗做的)扫,挺好使但扎脖颈儿。正好生产队里的枣红马要剪马鬃,这是第二生产队名列第一的好马,它拉的也是头挂大车。赶车的把式是对门的吕家大哥,母亲也给他推过头。得到这信儿,大哥马上就到生产队,挑选了一把马鬃,拿回来收拾干净了,母亲用布包好缝好,再用铁丝挷好,一大一小两把刷子就做好了。大的掸头发茬子,小的掸推子。这两把刷子和推子就“配了套”,有了推子才有了刷子。打那时起,推头就有了新的掸头发茬子的工具。

  唐山大地震后,母亲从倒塌的房子里扒出了推子,可惜丢了那把小刷子,那把大的现在还用着,家里的两把刷子就成了一把刷子。平日里夸赞人有能耐、有本事、有招儿,总是说:那人真有两把刷子!这我才明白了自个儿为啥不中:因为只有一把刷子!

  随着耳濡目染,姐姐的理发手艺也越来越好,只不过她熟悉的用剪子,村里不少大闺女小媳妇儿的都来找她剪头发,头的式样儿也挺受欢迎。上班后,姐姐依旧坚持了这一作法,为工友们服务,也学会了使推子,一直忙到退休。

  一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组照片,是小妹给老妈剪头,并用那把推子推后脖颈儿的情形。两位外地的朋友看了,一直惦念老妈和老姐,就送给老妈了一个现代的电动推子,让老人家感受一下时代气息,也算是尽一份孝心。姐姐作为“家庭党小组”组长,常和妹妹为小区的居民们服务,正好要准备一把电推子。她俩从一些日常事儿做起,让居民感受一下“头等大事!”姐姐说:“理掉了头发,拉近了距离,贴近了心里,其实百姓的生活没小事儿!”

  前些年,父亲写了一篇《老伴儿的那把推子》的文章,发表在日报上,一时几个文友和乡亲们还打来电话,说起当年很是开心。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时,母亲被评为“唐山市最美抗震母亲”,电视台来采访也拍了推子的镜头,朋友们都知道了这把推子的故事。

  一次姐姐回老家,安树奎、张炳宝几位老乡还不断念叨母亲给他们推头的事儿,张炳宝还专门打了几个小板凳儿捎给母亲,一劲儿问候母亲!姐姐却说:“那把推子还可以做头等大事儿呢!”

  老妈说:“都说万事开头儿难,但必得从头儿开始!想干大事儿,必须从小处着手!干事儿讲头头是道儿,但必得有好领头儿的!啥叫乡里乡亲的,有事儿互相多串换多着手儿,日子才有人情味儿!不能房顶上开窗户。人都要有“几把刷子”,还要知道用好“刷子”的法儿和道理!也得常刷刷自己心里和手脚上的尘土!说到底就是做人做事儿!”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