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大缸——老妈的画儿与话儿(21)

2018-08-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父亲的哥儿仨分家后,母亲抓阄儿分到了一间半老草房,那是大家庭里唯一的正房。同时还分得三口大缸,另外还有60斤粮食。

  三口大缸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其中有一口是个漏子缸。就是在缸的底部边儿上有一个窟窿眼儿,据说那是漏粉、做醋或酿酒等必需的设备,把弄好的原料放进缸里,等出完酒或醋,缸里就剩下酒糟醋糟,可以做喂猪的饲料。具体咋儿弄,只是听老人们传说,从来也没亲眼瞅着过,但那种漏子缸确实见过。

  那时候能有几口大缸也算是重要的家当,母亲看着这三口大缸寻思了半天,前后掂量掂量家里的事儿,想让这三口缸“充分发挥作用”,安排开了各有各的用项儿。得做到物尽其用,没有浪费,仔细周到了就奔着过殷实的庄稼日子。

  母亲盘算着得先把吃的放头里,每年的口粮一定存放好,不论多少都得好好保管,还要防备耗子的光顾。之后就是得想着喝的,保证有水用水方便,必须得有一个水缸。最后也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解决“后顾之忧”,人们常说的“吃喝拉撒”中的一项。就这样三口大缸都有个各自的用项儿,一口当了粮食缸,一口成了水缸,一口做了茅房缸。

  粮食缸搬到了屋里,放在东北角的“重要位置”,水缸撂在外间屋儿灶台边儿上,做饭涮锅洗碗的顺手儿方便,第三口缸是最费事儿的,母亲先找了一截树杈子,做了一个塞子,把那口漏子缸的窟窿堵上,然后选了一个偏僻的地儿,挖了一个坑埋好漏子缸,找两块大板石当缸盖,周围用玉米秸夹上寨子,一个属于自己家的“排泄中心暨积肥处”就建好了。“过日子哪儿都得想到了,大事小情儿的都靠自个儿,就是一环连着一环,差了哪一环都不中!”母亲为自己的“安排设计”进行了说明。

  有了缸就得想着缸里的事儿,最主要的是口中物,“缸里有粮心中不慌”。于是,母亲开始拾掇那两亩地,又拿出坐月子6天就上井挑水的劲头儿,一边儿照顾孩子,一边儿干庄稼地里的活儿,一天到晚拼了命的忙活。

  姐姐几个月大的时候,正是地里要间苗的季节。母亲把姐姐用压枕儿压好了扔在家里,就去了高梁地里间苗。等回来姐姐已经哭哑了嗓子,两只小脚儿在炕席上来回蹬,脚后根蹭得流了血,看着姐姐的样子,母亲好一阵心疼。正好凤柱二奶来了,老太太流着泪找来偏方,把稗子仁儿炒了轧成面儿,用香油和了抹在伤口上包好了。看到母亲这么艰难,二奶叫来儿子庆会大爷,他一听这事儿,跟二奶说:“妈,你老放心吧!以后老三家那块地里的活儿我都包了,老三家你就甭操心了,把孩子照顾好就中了!”母亲说她当时特别感动,打那以后二奶家里的针线活儿母亲全揽过来,也算是表达一下谢意。

  再后来,母亲的日子过得尽管艰难,但还是想办法添置了几口大缸。经过多年的努力,母亲先后买了5口大缸,装粮食腌咸菜的各尽其用。之后还买了酱缸和腌鸡蛋用的小缸。那时候一家7口人全年的口粮都在这几口缸里,秋后满是收获,缸里挺充实。粮食富裕的人家,把晒干凉好的粮食,挑选出质量和“品相”好的,当家里的“储备粮”,选个好缸装满了,然后用过筛子的细沙子墁好,以防止生虫子,待到急用或开春儿缺粮了,再开了缸自己家用,或是扛一口袋去集上,卖了换些吃的穿的用的。可这种方法母亲从来没用过,一般到了春天,家里常常是缸缸见亮光儿,个个“底儿朝天”,母亲就得东家西家的去找去借去赶集,开始每年一季“无米之炊”的奔波。而做为“副食”的咸菜缸,基本上管用365天,有了咸菜条子,一天三顿饭就有了“佐餐大菜”,是当时绝妙的下饭盐介儿。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几口大缸都幸免,特别是放在小屋里装满麦子的大缸,关键时刻起了作用,震倒的大缸顶住了炕沿帮没塌,而让大哥保住了性命,巧的是那缸麦子却粿粒无损。

  等到落实了政策,全家搬回了城里,母亲将那几口大缸都给了乡亲们,把对大缸的那份情感都装在了心里!

  老妈说:“要生存就得有生存的办法,这就是谋生!人只有先填饱肚子,才能干好想干的、该干的事儿。从一些小事儿开始,扎扎实实做好了,着手眼前的打个好基础,朝心里的目标使劲准中!可是仅仅缸里有粮食还远远不够,粮食总会吃光的。重要的是脑子里不能少了“粮食”,要有奔头儿,更要有志气!不能光靠别人,要靠自己!自个儿的命在自个儿这儿!”

【编辑:袁瑞】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