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老妈的画儿与话儿(19)

2018-08-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织布可有好多的讲究,一时半会儿学不会。打年轻的时候母亲就挺稀罕这事儿,总想找机会学学。那时候能织布会织布又愿意传授手艺的人极少,再后来不兴织布了,又回到城市生活,既不纺线又不织布了,所以母亲的这点儿愿望总也没能实现。每当说起来老人家就念叨着觉得很是遗憾!

  男耕女织是一种传统,尽管织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也挺累人,可是百姓们追求温饱日子,吃穿都是最根本的保障。在农村老家的那些年里,织布可以说是“一项工程”。得先把棉花凑够了,雪白的棉花瓜子,是从地里拾回的皮棉轧好的,加工后的棉花籽儿,还可以榨油。棉籽儿油虽然口感和味道比豆油花生油差些,但对农村人来说已经很难得了。有的家棉花不够,就得想法儿或攒好几年。家里人为了这事儿,大冬天的也不闲着,常常挎着小笼筐到收拾完的棉花地里,捡拾丢在地里没开瓣的生棉花桃,或者掉在地上沾满柴草沫子的棉花,回来后全家人坐在炕上,一点儿一点儿择干净。但是,这样的棉花质量不好,弹出来的颜色发红,人称红花,一般大事儿喜事儿了都不用,可总比没有强啊!然后再抓空儿纺成线,看季节选好天儿,就操持请“专家”叫大工织布。

  每回都是叫西街道北儿的刘家姑姑,她人好活儿也好,瘦瘦的显得精干。据说手织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72道工序。一说要织布了,我们几个丫头小子的赶紧拿着扫帚,先把院里打扫干净。很快院子里就拉开了“战线”,一溜儿摆满了挠子,把绵线绕在上边儿,最后平铺捋到织布机的大线轴上,再用竹片一根根儿穿过织布的篦子,上下线交错着,弄好了梭子上好线,就可以开始织了。

  有织布机的人家不多,那是挺重要的家当。对面屋的三奶有织布机,平时都是放在车棚里,只要看到三爷要动它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心里就痒痒了,不仅又能看个新鲜,听到熟悉织布声,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生活,浆线一般用米汤或面汤,那就可以吃大米干饭或捞面了。三奶是一个干巴瘦的小脚儿老太太,一幅眼镜让她有些与众不同。织布的时候她很专注,梭子在她手里左右开工飞去飞来特别有范儿,那双“三寸金莲”一上一下踩着脚踏板,两片综子上下交替变动,把经线拉开,梭子里传递着纬线,随着咯嗒咯嗒的阵阵响声,织机下面雪白的棉布渐渐的耷拉下来,慢慢地卷成卷儿。这种手工大线布是一种纯天然产品,穿着很舒适、不刺激皮肤,不起静电、不起球、还很透气。非常朴实接地气,很有时代特色和庄稼味儿,也是市场上买不到的“手工产品”。

  母亲喜欢这活儿,可家里又操持不起这项“工程”,常常是拿线出工给钱,以“入股”的方式结伴儿搭车,伙着经布。当坐在织布机上,母亲就如鱼得水,有了用武之地,织的又快又好,活儿扎实细腻,三奶和刘家姑姑摸着布总夸。每当梭子换线,母亲用嘴猛的一吸,窝在里面的线头儿就露头儿了,线儿从梭子背上的小窟窿眼儿里拽出来,接着又是那熟悉的声音。

  有一回娘儿几个商量着织了几个格布,浅红的棉线和洁白棉线纵横交错,比原来的白布好看。母亲还张罗着把大线布扎成一大块儿,用桐油油成铺炕的油布。那比炕席光滑、干净、省衣服。孩子们闻着桐油味儿,光着身子躺在上面睡觉,觉得挺舒服的。

  有时候还用粗线织成粗布,然后再缝成口袋。麦秋和大秋了,各家各户分到生产队分粮食,场上就会有粗细高矮的各式各样的口袋。当人拉肩扛的倒腾回家,肚子里有了食儿,也就有了日子,口袋里装的就是收获和希望!母亲织的那两条口袋,装粮食、装豆子、装米糠、装白薯、装猪料……春天借粮,赶集买粮,秋后还粮,夹在胳肢窝里,挑着背着扛着,风雨中顶在头上,寒冷天披在身上,一家七口的生活都系于其中,口袋里装进了岁月的艰辛,装满了父亲母亲为儿女、为家庭、为日子的担当和真情厚爱,也装满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那个年月里,母亲总盼着“一袋更比一袋强!”

  老妈说:“人这一生,咋儿过都是一辈子。有好有坏、有苦有乐、有亲有远、有横有竖,但无论如何都得讲个良心,论个品德,求个安生!老天对人挺公平,白天黑夜都一样,就像上下两道经线,你自个儿就是个梭子,每天忙忙捯捯穿来穿去干的事儿,就是在织你人生的那块布,想织成啥样儿,你心里最清楚!断线了可以接上,跳线了可就没法儿,那就是残布!是次品!”

【编辑:袁瑞】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