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新被——老妈的画儿与话儿(17)

2018-08-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1949年的正月,分家后父亲就去了赵各庄矿上班。一连几个月他都没回过家,总是想着多加班儿、多干活儿、多挣点儿。

  “自己挑家过日子了,啥都得自个儿置办,真正是白手起家,你爸心里也是憋着这股劲儿,高的是要争口气!”母亲聊到当时说。在此之前,父亲几乎没有回过家。有一回,住在同院儿,跟父亲最要好的庆余大爷问:“老三,你咋儿总也不回家呀?家里还有弟妹呢!”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我哪儿有钱呢?回来的路费都不趁!”“那你每月的工钱都花了?”“都是二哥替我开支去!”母亲听说后啥都明白了,让人给父亲捎去口信儿:“甭惦着我,家里啥也不缺,现在自个儿当家说了算,都挺好的,你安心上班儿就中了!”

  之后只要开了支,父亲就会托人把钱捎回家。又过了两个多月,父亲给家里捎来了一匹布,让母亲自己用。母亲先给大妈送去十尺,然后才盘算着做啥好。不久,父亲又让人带来三丈毛宝布,让母亲做身新衣裳,母亲看了喜欢的不得了,比划半天舍不得给自己做,想着等父亲回来量量尺寸给他做一身儿。“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多新布啊!心想着咋儿置办几件像样的家当,过上像样儿的日子,千万不能混蹲喽,啥都不如人家!”母亲一阵惊喜。看看空荡荡屋里,四个犄角旮旯干干净净的,只有那个破柜和一双旧棉被。那被子是奶奶盖过的,当年70多岁的奶奶得了霍乱,她老人家走后,这双“福被”就给了父亲,家里人都说这是最大的福份!好象父亲得了大便宜了。其实,那是家里没人要、更没人敢要的东西,万一有了传染咋儿弄啊。母亲觉得父亲该有双新被子了,苦了这么多年也得温暖温暖,总破破烂烂的也不象个样子。

  4月21日,母亲去了稻地赶集,买了4斤棉花,又扯了一块花被面儿,用米汤浆了一下。第二天就开始做被。同院的凤忠大奶知道了也过来帮忙,被面儿被里儿都缝好了,就开始絮棉花。因为是第一次做被,母亲显得有些笨拙,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棉花毛,大奶看了直笑。“关键是翻被套,庄里有个笨媳妇儿,把自个儿翻里边儿啦,让婆婆好一通笑话!”母亲和大奶说笑着。最后是一趟趟的引线,把絮好的棉花套和被里儿被面儿缝住,再用两根线儿把棉花毛一收拾,新被就做成了。大奶看了之后,一劲儿夸母亲的针线做的好!

  过了一些日子,母亲添了2斤棉花,又做了一条新褥子。“瞅着里表三新的铺盖,我心里特别得意,就盼着你爸回来盖盖。我们成家都没有一双新被窝,这回终于有了,还是自个儿亲手做的,盖上的感觉准不一样。”母亲说这事儿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一天,父亲回来了,进了屋儿眼前一亮,炕上有了色彩,多了新被褥,心里不禁感叹不已,夫妻就是夫妻,跟别人总是不一样!

  那天晚上,父亲享受了“被温暖”的幸福!

  渐渐的母亲做被的“手艺”越来越越好,庄里哪家娶媳妇聘闺女了,大都找上门来请母亲去帮忙。这之中除了干活儿利索针线好,还得是髽鬏夫妻,人品更得响当当。在老家的那些年里,母亲帮人做得新被子不计其数。

  而有一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母亲连续给家里做了5双新被子。

  1978年春天,按回乡知青的安置政策,姐姐被安排到市里工厂上班,一时成了轰动全庄的大好事儿。知道姐姐要去厂里住宿舍,母亲特意做了里表三新的加厚新棉被。

  几个月后,到了1979年,又是一个特大的好消息,矿上为父亲平了反,先回矿上班,再等待落实政策办理全家回城手续。父亲要到矿上过集体生活了,母亲给父亲也做了一双“三新”加厚的新棉被。没过多久,大哥也被安排了工作,还得住宿。母亲又赶做了一双“三新”加厚的新棉被。因为二哥早几年就在矿上住宿,母亲觉得也该见见新了,也做了一双“三新”加厚的新棉被。巧的是,我考上市重点中学,要到学校去住宿,母亲又做了一双“三新”加厚的新棉被,还给我缝了一双大草褥子,同学们还挺羡慕。

  当时全家7口人分了5处,只剩下母亲和妹妹在老家,虽然住的有了距离,平时家里冷清了,但一家人的心却更近了,过日子的劲头儿更足了。

  老妈说:“啥叫幸福?有人疼你想你惦着你,知冷知热护着你,为难着窄帮着你,说话办事了解你,和和气气别伤你,那就是幸福!可幸福不是等来的,也不是要来的,更不是靠别人送来的,那得自个儿努力,凭本事一个心眼儿,一步儿一步儿,一件事儿一件事儿的干出来的!靠双手卖力气有苦有乐,钱多了不一定幸福,但快乐多了一定幸福!”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