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里的中秋夜——老妈的画儿与话儿(10)

2018-08-2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赏月、吃月饼、叙叙家常,共享家庭的快乐和温馨。每到这个时候,母亲都会拉起那年她野地里的中秋之夜。

  1946年9月8日,是农历八月十三,母亲又回了妈家。姥姥看着又黑又瘦的闺女,心里挺难受,本想让她多呆几天,可当地有令儿,出阁的闺女不能在家过中秋,姥姥一劲儿让母亲回婆家,母亲就是不干,一气之下姥姥还动了手。对门马向阳他妈看着心疼,一劲儿劝说:“老奶,别打了!这孩子可怜啊!不愿回去就多住几天吧!”母亲知道姥姥的脾气,绝不能让别人说出啥来,她抹了抹眼泪就出了家门。

  母亲走一段儿,停一会儿,再走一段儿,又停一会儿。老半天才到了庄南头儿,另一个村曹庄子的北边,还是不想回婆家。母亲在地里踅摸着,捡了一把黄豆粒儿。看看偏西的日头,抱来玉米秸,攒成堆搭了一个“小屋儿”,又划拉了一堆干叶子铺在里面,搭成了一个特殊的“避风港”。

  太阳西沉了,忙碌了半天的母亲才觉得饿了。她四下一望,秋后的地里啥吃食儿也没有,只好掏出兜里的那把黄豆,手搓了搓,放进嘴里就嚼。“那股豆性气味儿忒不好受,真不好咽呢!”母亲憋着气儿比划着。看到不远处车道沟儿里有水,她走过跪在地上,用手扒拉开绿醭儿,那水也是绿的,捧起来就喝。“哪儿还管那么多,啥干净不干净的,能解渴就中。”母亲说。

  伴着秋天的凉风,月亮渐渐地升起来。母亲钻进“小屋儿”,拉过两捆玉米秸“关门”。一个人躺在干叶子上,一动了就沙沙作响,总是胆颤心惊的难以入睡,远处不时传来昆虫们的“歌声”。母亲思来想去,把生活中的经历都滤了一遍,苦涩的日子渐渐地变成了两行泪水……

  第二天早早儿起来,母亲又去道沟漱口洗脸,再嚼了几粒黄豆,又在高梁地里打了仨稔头吃了,就四处转着拾起柴火来。

  下午,母亲碰到同村的小丫儿,托她捎信儿:“让你二哥背柴火来。”

  傍晚,二舅偷偷跑来了,给母亲带来一块高粱面儿的菜儿娘子(菜饼子)。母亲嘱咐他千万别告诉姥姥,“就说是你拾的柴火,免的她担心又牵挂着。”说完赶快捆好了柴火,帮二舅背上走了,母亲望着弟弟远去的背影,又是一阵心酸。

  看看手中那块菜儿娘子,又看看天上圆圆的月亮,咬了一口这块特殊的“月饼”,母亲又潸然泪下。她想到了姥爷,如果不是小日本儿侵略到中国,他不会被抓到日本当劳工,她也绝不会在这儿过中秋。那时尽管家里很穷,但每年到了八月十五了,姥爷姥姥总想办法调剂一下生活,“一家人穷乐呵,无论咋儿说,那也是乐!”母亲解释道。

  又到了夜晚,八月十五的月亮挺圆挺亮。旷野里只有母亲一个人,蛐蛐儿不时唱上几句,凉风阵阵,月光遍地……母亲却没心思看景赏月。闻着玉米秸的味道,听着外边的动静,想着过来的日子,盼着将来的家庭,母亲哭一阵儿想一阵儿,想一阵儿哭一阵儿,撩起衣襟儿擦着泪水,揉揉眼睛,禁不住唉声叹气,啥时候是头儿啊?“往前走总会有道儿!”她跟自己说。在提心吊胆和无奈中,母亲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那回,月亮照看了我一宿!不知道她还记得不?”

  当太阳出来了,母亲钻出了攒堆的“小屋儿”,再看看这个“小屋儿”,回头望望姥家,俩手在道边儿蹭蹭,用干黄土面面抹抹脸,擦掉泪痕又奔向了婆家。“在太阳地儿多暖和,有她陪伴着心里亮堂!”母亲一脸的阳光。

  多年以后,家里的生活好了,每到中秋佳节,一家人就团聚在一起,围着父亲母亲,吃着各种各样不同口味儿的月饼,兴致勃勃地赏月过节。这时母亲也常常念叨起当年的事儿,总也忘不了菜儿娘子的味道。有了那个中秋夜的经历垫底儿,不管是遇到了啥困难,还是经历文革和大地震的磨难,母亲都没有畏惧,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儿,给了全家温暖和力量,撑起了这个家!

  老妈说:“同样是过八月十五,一家有一家的过法儿。因为条件不等,人也不同。所以啥事儿不能攀比,摸着自个儿兜儿里来做事儿,超了亏了都是自个儿的!人的胆子都是经了事儿才练出来的,过日子碰上进退两难的时候,千万不能头脑发热不管不顾,前思后想考虑周全了再干,啥事儿都会有办法的!因为办法儿总比困难多!”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