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一天——老妈的画儿与话儿(11)

2018-08-1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葛昌秋

  麦秋和大秋,就是庄稼人的“考场”,也是“比武场”。

  到了这个季节,每家每户每个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得全身心投入,想法儿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收好,以备一家人全年的口粮,维持家里的生活。所以,到了这两季,人们都要“抢收”“抢种”,怕是赶上阴雨天等坏天气,错过了好时候,耽误了收和种。

  1945年的6月14日,是农历5月初5,也就是母亲到婆家的第二年,其实她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

  当时父亲是哥儿仨,他和二大爷在赵各庄矿下井刨煤,家里的事儿由大爷操持,两个大妈帮着大爷收拾杂事儿。虽然日子不富裕,但也能糊口度日,农闲了做点儿豆腐、豆片儿的补贴家用,再加哥儿俩在外做工,手头儿显得活分些。不求大富大贵,有吃有喝儿的,过着平平安安的庄稼日子。一到农忙时节,全家人也是忙里忙外的不轻松。特别是麦秋,打下的那点儿麦子是家里全年的细粮,过年过节的不能没有,平时都舍不得吃,还得省着到了大年三十儿包顿饺子呢。

  那天一大早儿,天刚放亮,母亲就起来,忙着做好了饭,又把猪喂了。6点多就准备好带的东西,跟着大爷下地收麦子。家里的6亩麦地在庄西头儿的西岗子,离家有两里地,还有跟人家合种的4亩地,打了粮食平分。望着一垄垄金黄的麦子,母亲猫腰下手开拔。拔麦子是最累的庄稼活儿之一,本该是壮劳力和大小伙子干的,可母亲也不甘示弱,更不敢落后。瘦小的身子在麦地里挺不显眼儿,或许是使出所有力气,只顾埋头苦干,等到了地头儿一看,她比大爷快了一大节儿,让他挺不好意思。“一个大老爷儿们还干不过一个小丫头儿!”有时候干冒了也会招惹口舌,还许伤了人家。

  把麦子都弄回麦场上,用铡刀从麦个子中间铡断了,麦头儿和麦根儿分开,找个场边儿的犄角地儿起垛,垛好了麦垛和麦秸儿。大爷又说:“今儿天忒好,把麦垛掀开凉凉吧。”母亲二话没说,拿起扫帚就把场扫了一遍,摊开麦垛,又在麦秸里捡了两把麦穗,把麦子晒上,用杈子翻了一遍,就忙着回家去做饭。

  午饭是玉米窝头和菜汤,母亲吃完了又去喂了猪,然后又扛着杈子、扫帚上了麦场。

  “那日头忒毒啊!把人都烤得秃噜皮了。”在场上转了几圈儿,翻了几遍麦子,母亲浑身上下都是汗。“那汗珠儿从脑门儿直往下蹦!胳膊上的汗顺着䄂口儿流,连鞋壳勒儿里都是。到家后把小褂儿一拧,脸盆里有不少的汗水。”穿上拧干的衣裳,母亲洗了把脸,正在通头,大妈、二大妈姐儿俩午睡醒了,看母亲还在家里,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通说:“一个干活计的,还通啥脑袋,一通就是一㫾午?还想吃饭不?这点儿活儿都干不好?还在这儿磨蹭啥!”

  没办法,母亲忍着气,眼里含着泪,扭头儿出了屋儿,拿着工具又上了麦场。

  母亲用三股杈把麦个子拍平了,做好了压场的准备。两点来钟,看着大爷牵着驴来了,母亲赶紧问:“大哥,你惦着咋儿轧呀?先轧东边的好,再轧西边的,麦花秸垛这儿中不?我再翻翻就开始吧,在东面起垛。”一圈儿又一圈儿,小驴儿拉着碌碡转,母亲随着翻动麦秸,看着一颗颗麦粒儿,“再多的苦,再多的累都没了!”母亲抹着汗心里安慰自己。

  轧完场大爷牵着驴走了,母亲转圈儿把场扫了,堆了一堆麦粒儿,看着是西北风,用秫秸围挡好,就开始扬场,一锨一锨的把麦粒儿扬起来,麦余子和麦秸儿随风飘走,然后再用簸箕簸了,把麦子装进口袋,麦秸儿攒成堆,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母亲又起了大早,去麦地里种了豆子。

  经过麦秋的考验和锻炼,母亲对地里和场上的一些庄稼活儿都有了了解,通过用心体验和实践,基本摸到了大部分的门道儿。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自家的地里场上,还是给别人着手儿帮忙,或是去生产队里出工,甭管啥活儿,母亲都不犯怵,拿起来就能干,而且还能干好,绝不落人之后。

  老妈说:“劲儿使完了还有!粮食种了还收!年轻的时候别惜力,不论是给别人做事儿,还是给自己家干活儿,千万不能耍滑头!活儿不能落在嘴上,耍嘴把式靠说不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好坏得见真章儿!当你去享受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那心情就跟长成的麦粒一样,既饱满又来劲儿!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有经验了才会有本事。”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