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游戏——老妈的画儿与话儿(5)

2018-08-16来源:中青在线

  今年的春天,侄女葛珊给母亲买来一副跳棋,想让奶奶多些娱乐活动。没想到母亲连动都没动,还说你们玩儿的这些玩意儿,不如我们小时候玩儿的有意思。

  于是,母亲掰着手指头开始说起她们小时候的游戏。摔凹凹(娃娃)斗、抓大把、抓骨头籽儿、冲骨棍儿、跳格楞儿、踢毽子、砸娃娃、翻绳儿、跳绳儿、跳皮筋儿、撞拐、挤油、捉小鸡、 杵白瓦、推铁环、弹玻璃球、扎扎针、藏猫猫、踢铁球、下五福、捉大贼、骑马杀仗、打片瓦、滑冰……母亲讲的滔滔不绝,边说边比划,一下沉浸在当年的快乐中,眉飞色舞的一片童趣。

  天暖和了,有时候挑野菜回来,在坑边儿弄点儿水和泥,几个小伙伴儿找块石板就开始摔凹凹斗。先把泥捏成小盆形状,底儿抹的越薄越好,分别扣摔在石板上,听响儿看窟窿,然后把补窟窿泥赔给对方。你一下我一下,摔来摔去还是一块泥。可就是摔出了快乐和友谊。

  赶上谁家锔不了的大缸坏了,捡几块缸片儿砸成栗子大小的圆疙瘩,如果两面都有釉儿,算是好“品相”,这就成了一付大把。然后在叫来几个伴儿一块儿玩儿。往高处拋起一个,趁这空儿抓一把地上的,再用手接住落下那个,但不能掉在地上。骨籽儿是“奢侈品”,因为那时候杀猪宰羊的不多,能吃着猪腿羊腿的机会更少,凑齐了不容易,而且还分“真耳假耳”,把骨籽儿像耳朵形状的那面,染上红色更珍贵。但不论真假,玩儿起就是快活。

  那年秋天,几个小伙伴儿下地拾柴火回来,从筐里拿了一个玉米棒子骨头,用镰刀切了一节儿,几个人连围带堵,逮住一只老母鸡,在翅膀上揪了三根羽毛,插在那节玉米骨头中间,玩起了踢毽子。

  看人家玩跳格楞儿(跳房子),都有缝的各式各样的小口袋,母亲也想法儿趸摸着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碎布,拼成一个四方的花口袋,里面装了一把玉米,玩的也挺来劲。按现在的说法就像魔方一样,小伙伴儿们还觉着挺好看。

  一场雨后,当街和院子里被水冲过的沙土上,小伙伴儿们就开始玩儿扎针。先在地上画出“自己的家”,然后扎一下量一下,向对方进攻,最后攻入“心脏”的为胜。当落叶飘零时,她们开始捡杨树叶,用叶柄玩拉皮钩,看谁的结实不断,谁就是赢家。

  到了冬天,攒一些小树枝棍,一把一把的玩儿冲骨棍儿。有时候还“组团”分拨儿,互相既有竞争,又有照顾。人多了就玩儿藏猫猫,附近的几个院儿里,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牲口棚柴火垛,越不好找的地儿越想去,弄的浑身上下都是柴草沫子,老挨大人的驯斥。

  至于撞拐、杵白瓦、骑马杀仗之类的,大都是男孩子们玩儿,她们只能在一旁看热闹,加油助威起哄了。撞拐老有讲究,单腿支撑着进攻退守,双手搬着弯曲的另一条腿当“武器”,除了身高体重外,技术上讲撞、压、挑、顶、拔、晃等,双方各不相让,都不服输,一撞就是几个回合,一场“格斗”完了,也累得浑身发热。

  有一天,我跟姐姐要一截儿红毛线,她不知道干啥想用塑料绳代替,我没同意。那段时间母亲得了带状疱疹,倍受煎熬非常难受,为了让她老人家找乐儿,我突然想起了翻绳儿的游戏。红毛线在母亲手里翻上翻下,非常灵活自如,姐姐妹妹和我轮流出场,陪着母亲越玩儿越来劲儿,一下回到了童年,给母亲带来了不少快乐。

  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论男孩儿女孩儿,小时候都有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都是在玩耍中留下美好记忆。但如果过了头,就是“贪玩儿”,那会耽误好多事儿。现在的游戏,不仅有专人来教课培训,还有专门的器物,都是高科技。可那个年代,特别是农家娃娃,这些游戏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为童年的时光和百姓的日子增添了不少乐趣。

  老妈说:“快乐没有贫富之分,也没有老少之别。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儿,也有老百姓的乐趣。快乐都是自己找的,烦恼也是自己找的。你不找它,它也不找你。啥事儿都讲“玩儿”出个道道来,都要按规矩走,那就会有乐趣!但也不能没有节制,过于贪了,就是害!在游戏中也能看人懂人,那也是人生。如果是游戏了,就千万别当真!不然就没了快乐!”

【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