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之间留住手艺之美
——访青年艺术家沐晓熔

2018-03-23来源:光明网 作者:贺梓秋

  在光影之间留住手艺之美

  ——访青年艺术家沐晓熔

  华宁青釉、通海制铜、建水紫陶、剑川木雕、傣族剪纸、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德昂族织锦、阿昌族的户撒刀……一年多的时间里,沐晓熔深入云南2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些民间手工艺。从数千张照片中精选的112张,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他的作品使影像超越了单纯的客观纪实,同时又赋予影像作品浓厚的审美意味,传达出浓浓的情感和对被拍摄者的敬意。”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吴时敏如此评价沐晓熔的作品。

在光影之间留住手艺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之傣族剪纸》摄影

  用相机记录“失落”的手艺

  云南丰盛立体的少数民族风情一直是诸多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对于云南人沐晓熔来说更不例外。“我自己是云南本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云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孕育了我的艺术灵感。在我的作品中,这些是自然生发的东西,并没有刻意地雕饰。”

  沐晓熔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从记事起,家乡的斑铜工艺就一直存在于他的成长记忆中。因对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工艺十分感兴趣,大学时读了艺术专业,开始用影像艺术进行记录;再后来在云南艺术学院当了老师,教授的课程也是少数民族美术……“感觉自己的一生与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结下了深刻的缘分。”沐晓熔这样说。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更是促成了他一系列作品的呈现。

  华宁青釉,古称“宁州陶”,有中国古陶“活化石”之美誉,以其典雅深得文人喜爱;建水紫陶已积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滇南彝族,俗称花腰彝,以刺绣著名;而陇川县阿昌族的户撒刀是云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其制作完全依靠手工锻造……因为深感这些手工艺正在“消失”,沐晓熔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跑了云南20余个地方,把最具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以影像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光影之间留住手艺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之华宁青釉》摄影

  沐晓熔认为,民间手工艺,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和文化土壤。“这些作品里,凝聚着天然的生气,那种生机盎然的、流淌于民族血液里的东西,是不能替代的。”在他看来,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或许不够精致,甚至可能还略显粗糙,但“这种粗糙是被允许的。因为它是天然的,夸张地说是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的,带有人的情感,这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以光影勾勒工艺之美

  沐晓熔爱光。他的作品,注重光影的美感,在客观记录和主观艺术表现之间寻求自己的探索。无论是雕花的窗棂投影在储物架的瓷瓶上,还是长达200米的龙窑中被光照亮的紫陶;无论是纺织机上红和绿的织锦在光圈下形成漂亮的排列组合,还是木雕在散落的光影中仿佛璀璨的星河……那样一束束光,打在花腰彝族奶奶正在刺绣的手上,也洒在傣族妇女将竹条折起的手上;落在弄么村卲梅罕拿着剪刀剪纸的手上,也照亮阿昌族户撒刀王正在刻刀的手……

  “我喜欢光影散落于物像上,光影斑驳中充满了人与物的和谐关系,工艺之美的线条就被勾勒出来,在虚实间呈现出一种古典优雅之美。”沐晓熔说。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汤海涛在看到《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系列图片时说,“我才突然意识到摄影是可以用‘光影’叙述的,摄影也是可以记录那些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作品和人的关系的。感谢晓熔的工作,让我知道记录是可以更真、更善和更美的”。

在光影之间留住手艺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之德昂族织锦》摄影

  光影本就是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这一题材,沐晓熔觉得非常适合用影像艺术的唯美和光影造型的感觉来表现。但他并不是单纯地再现或完整地记录这些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而是抽取了具有感动瞬间的画面。以片段式的呈现,挖掘手作之美、工艺之美。“我的艺术创作的立足点就在于此。对大量观者来说,只有产生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感动,才会引起深刻的反应。”

  沐晓熔最难忘的画面,是在玉溪市江川县和通海县中部的一个村庄,村里还有十来户人家在做铜锅。“我到那里的时候是傍晚,夕阳西下,刚好有一位老艺人在自家的石棉瓦房子里敲打铜锅。阳光刚好打在他的脸上,眼镜片上的灰尘在光下特别清楚。老艺人不言不语,只是安静地敲打。”苍黄色的夕阳,镜片上落满了灰尘,专注的老人,如此温暖动人。“在那一刻,你感觉不到时间,也感觉不到敲打金属的声音,眼前只有老艺人和他的铜锅。那种静谧之美,浑然天成,自然生发。而我只是把眼前的景象呈现出来。”

  沐晓熔的拍摄对象大多是一些普通艺人,“我尽最大努力去寻找自然状态下,手工艺最美的瞬间。”每个人的拍摄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为了拍出自然状态,沐晓熔会跟民间艺人耐心交流,待熟悉之后,拍下他们更自然的状态。“仅此而已,没什么特别的技巧。”他认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由心而发的真实感受性作品,不矫揉做作,也不刻意,而是随性而出。

在光影之间留住手艺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之通海制铜》 摄影

  在完成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沐晓熔深刻体会到云南民族资源的丰满,而这样的体量并非只是名录的多少,更在于民族文化资源对他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对他而言,摄影只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对于生活与民族本身所渗透的艺术质感,才是他进行摄影创作的本质。

  事实上,在当地,如制作建水紫陶的场景,“你会发现现场没有我拍得这么漂亮”。沐晓熔觉得自己其实是营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影像世界”,让人去看、去揣摩,留下美好的回忆。“但这是你在现实里找寻不到的,这样你才可能会去关注这些‘非遗’的东西。”

  在沐晓熔的镜头里,还有许多年轻的民间艺人。“一些少数民族年轻人,他们一边戴着苹果耳机在听音乐,一边在做陶器。”这也正是其作品的另一重要价值,“唤醒更多的年轻传承人,让他们关注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这样才更加具有国家艺术基金所倡导的艺术精神与艺术意义”。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

【编辑:产娟娟】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