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亲情与力量
——评厉彦林散文集《地气》

2018-03-0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方 正

  厉彦林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地气》,是一部充满了地气、亲情与力量的作品。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沾染着晶莹的露珠和草木的芳香,清气十足,展现了纯洁清正、悲悯天下的美好心灵,传播着向上向好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给人以灵魂的沐浴、情感的温暖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大地 家园 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文学艺术要接地气,就是要求文学艺术内容要贴近人民大众,多融入现实元素、新时代特征,以普通百姓视角写作,讲述人民大众的情感形态和情感故事,反映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火热生活,抒写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情怀。厉彦林的《地气》,突破传统人与物的关系的文学关照局限,从对地气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感悟切入,以“虔诚跪拜”的敬畏颂扬之心,从沂蒙大地一千多万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以感恩、仁爱、旷达、包容和深情的创作底色,展现了人性物性之美和尊崇天地大道的文学风范。

  厉彦林下笔直抒胸臆。他文章中的大地有色彩、有温度、有声音、有生气。开春,地气蠕动如风过林梢,又如丝竹余音;夏天,地气升腾如一波波热浪;秋天,地气浸润着丰收的声音和味道;冬天,地气聚敛覆盖住季节的浮躁。他的爷爷认为,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脚踏,阻隔了地气,庄稼就不爱长了。他的父亲也能感受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体味到地气勃发的喧哗和冲动。厉彦林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土地的子孙,土地和农民血脉相通、生死不离;土地是人类的生存空间,是安放灵魂的栖所。赤脚走在柔软、潮湿的田野里,全身美妙。土地也是乡村的灵魂,他在山岭上、月光下、大自然中解读生长繁衍的故事,解读生死轮回的奥秘,解读乡土中国蕴含着的独特思想文化精神,完成对“生命之源”的追溯与探究。在他的笔下,清晨,黄昏,庄稼,地畔,泥土,溪流,春风,秋雨,槐花树,老黄狗萤火虫;正月的瑞雪,五月的豌豆花,六月的小麦,九月的高粱;农家小院里,栅栏门、牵牛花、压水井、弯把犁、窗花、八仙桌、老烧酒、煤油灯;沂蒙乡间,绕村树林、几间瓦房、青石小巷、沿河菜园、崇山峻岭、梯田山路、汩汩清泉、袅袅炊烟、赶牛长调、昏黄灯火……自然的力量、人间沧桑、坚信的脚步、挺直的脊梁、生命的期待与呼唤,成就了人与万物自然淳朴却又动人心扉的融入之美、和谐之美、生命之美。

  亲情 乡情 民情

  厉彦林的《地气》怀着对沂蒙人的朴素深沉的敬意,立足沂蒙这块神奇的土地,关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亲人、沂蒙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酸甜苦辣,表达了透体爽神、贴心暖肺的亲情乡情和民情。

  他善于潜入记忆深处追寻亲情,再经过自身心灵烛照、醇化发酵,故涌流而出的感情浓烈感人;他用难以割舍的亲情,温暖了生命,照亮了人生,牢记了亲人的嘱托,从而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追求的领导干部。

  作者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的语境下,把呼唤亲情的回归,当作自己文学的主旨,写了许多的记忆中浓浓的触动心灵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试图用那种遒劲的根须紧抓大地那样,使人们的感动永居心间。他将沂蒙大地的地瓜、煎饼、石磨、布鞋、鞋垫、窗花纷纷入文,将个人情感与乡土社会主题相融合,在城乡二元对立交融的情与理、现代与传统、转型与坚守中展开叙事,勾勒出了沂蒙地区从战争年代,到建设年代,再到改革开放年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演绎了热烈奔放、忧郁感伤与自我抒情等多种特征,阐幽释微,生动刻画了沂蒙人重情重义、大仁大义、耿直忠贞、醇厚善良、吃苦耐劳、轻利厚谊等品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情美、人性美、乡情美和乡韵美。

  最值得称道的是,厉彦林的《地气》文集中,体现了厚重深沉的“人民观”,他把对沂蒙的乡情乡恋升华到对人民的热爱和赞美,生发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以之把握形而上的乡土中国的精神脉络,文学抒写豁然从“大我”状态进入“无我”境界。

  厉彦林的《地气》还写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恢宏气势、澎湃激情,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所以,他的大量作品被中小学教材所收录,有20余篇散文被一些省市作为中高考考试的阅读题、模拟题, 110篇散文被选入新课标阅读。

  精神 梦想 力量

  厉彦林的作品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深入生活内部,挖掘闪光情感和生活启迪,表达了对时代的洞察、忧思与情怀,旨在培树读者的社会责任感。

  他关心民生疾苦,批判不良风气,从“寒门难出贵子”的喟叹,到农民工“城乡两无依”的惆怅,再到“不怕苦,就怕没机会”的担忧,不媚俗、不追风、不赶潮,远离文坛为文。他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品质,客观真实的面对读者,坚持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由己及人,用建设和介入的姿态,拉近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引导读者把个人理想转化为报国之志,最终落实到实践之行,叩开精神之门,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沂蒙地域文化、文学的现代精神糅合在一起,写活了贯通历史、体现当今、可鉴未来的沂蒙精神。厉彦林笔下的父母亲人、沂蒙母亲、红嫂群体、蒙山老人、无名烈士等,在战争年代,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举家支前、破家支前,与我们的党和军队同心同德,彼此忠诚忘我,铸就了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相媲美的沂蒙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开拓奋进,积极探寻农耕文明、工业革命的途径和方向。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征程中,沂蒙人民不甘落后、迎难而上,显示了创新与开放性的内涵。

  厉彦林还写出了昂扬向上、砥砺奋发的中国力量。他关注沂蒙人的生活状态,直面矛盾、反观现实,善于托物言志,坚持为时代发声。思想精深,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旨归于人类生存、爱国主义和中国梦等宏大主题,将沂蒙精神升华到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自信。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睿智的思考,渗透古今、叠印古今,激活了读者的爱国豪情。他以点带面地写出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农村发展史、民族发展史、中国发展史。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文学故乡。沂蒙山这块历久而弥新的山地,是厉彦林散文的地气之源和文学基因。他凭借自己昂扬的激情、深沉的理性和深邃的思考,扎根沂蒙,用近40个春秋,突破、探索、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品质和清晰的话语体系,构建起了一个属于他自己同时又属于民族的大众的地域的文学世界。

【责任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