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校园金融安全有新问题 AI反欺诈有良效

2017-10-31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林

  随着移动支付、网络借贷逐步深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得以部分满足,但象牙塔也不再是金融安全的净土。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易宝支付近期在全国多所大学开展的调研结果表明,大学校园的金融安全面临着新挑战——大学生群体的金融风险更多地来自社会工程欺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手段。

  今年9月,易宝支付在3050名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了关于金融安全风险的调研,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防范金融诈骗意识有所加强,未被诈骗的排名第一,达到63.9%;但在剩余曾遭遇过诈骗的人中,社交账号、身份信息盗用的情况相比其他选项则高出了2倍以上。

  对此,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总裁余晨表示,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社会化群体相比,更热衷于互联网、移动化等新兴事物。但与此同时,经验相对欠缺,加之对于个人信息的管理不到位,最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上述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从未遭遇过诈骗,但仍然有相当大比例的受访大学生在金融风险防护措施上做得不到位。比如,大学生群体更偏向于从自身安全防护做起,不共享账号密码以及不外借身份证照,但对于外界的危险隐患,如钓鱼网站、设备中毒等,仅有半数左右的受访者能够做到防范,相较之下,这一比例依旧偏低。

  “很多时候是外部(问题),比如钓鱼网站,还有针对校园的金融产品,他们对这些东西的防范能力很差。”余晨认为,以95后为主体的在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有天然的信任,导致他们对很多潜在的金融风险和漏洞不够敏感。

  过去几年,部分高利贷、诈骗组织假借贷款之名进入校园,扰乱了正常的校园信贷生态,导致校园信用诈骗、“裸贷”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而这类校园贷大多也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客并放贷的。去年以来,监管层对校园贷市场进行了连续整顿。

  “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金融形态变化太快,你不了解的东西里面就可能有新漏洞、新风险。”余晨认为,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内的金融相关企业不仅有责任做好金融安全宣传工作,更应该考虑主动研发、投资金融反欺诈的技术手段。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余晨相信一句话——“因技术产生的问题,最好也用技术解决”。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平台上的金融交易有很多都是远程开展的,有些甚至是匿名交易,对于这类交易背后潜藏的风险,必须将其考虑到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规则中。

  国务院7月份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提出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事实上,有不少金融机构也在风控环节引入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余晨认为,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在金融反欺诈和风险防范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且能带来明显成效。

  “我们从一两年前开始应用深度学习系统以后,可疑交易的识别率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原来很多情况下,我们使用一套既定规则算法去判断,今天我可以让机器自己去学习。”余晨提到,有许多金融诈骗的犯罪案例都有规律可循,让机器学习这些规律的数据化特点,可以发现潜在的交易风险。

  余晨举了一些现实中遇到的案例:比如有犯罪分子偷窃银行卡后,一般都会尽快把钱花掉,而比较快速且不易被银行机构发现的办法,一般是频繁购买一些虚拟数字产品,例如各类充值卡,再转手卖掉。针对这类交易,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手段,查询用户交易是否在同一个IP地址登陆、频繁交易,由此判定是否有安全风险。

  在移动支付领域,安全和便捷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但余晨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可能调和这类矛盾,可以让用户不用牺牲支付的便捷性来提高安全性。

  “一般来讲越便捷的越不安全,但是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让你更安全,因为手机上可以做指纹识别,某种意义上手机已经变成我们第二身份证了,未来这个手机可能还可以用脸部识别。”余晨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让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有机统一,“做到既安全又便捷”。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