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并未远去》

2017-06-07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刘章春

  ◎作者:刘章春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7年3月出版

  “此书所写的故事是北京人艺关起门来过日子的那点台前幕后的“家务事”,那些趣事乐事愁事苦事,那些回忆起来依然津津乐道的逸闻掌故,也不乏特定时期经历的曲折和传奇。更弥足珍贵的是,全书用若干老照片再现了人艺的精彩历史瞬间,图文并茂地传达了笔者对北京人艺的深情,反映了老一代人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北京人艺良好的精神传承。”

  1898年老北京的裕泰大茶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在曼海姆剧院开张了

  当消息灵通的德国记者从曼海姆民族剧院得到了真实的消息后,随即发表文章:《中国人尚未进茶馆,还在卡拉奇》。

  从卡拉奇起飞后不久,在途中又出现了技术故障,一个轮胎坏了,飞机再次被迫在阿联酋的迪拜降落,为了等新的轮胎,剧组又耽误了好几个小时。为了安全起见,飞机中途在开罗机场又停下来重新进行了检修,当飞机在中午冲上天空时,大家这回总算是轻舒了一口气,因为他们被告知,晚上九点将到达此次航行的终点法兰克福机场。黄鼠狼单咬病鸭子。在众人满怀着的一片希望中,飞机却没有飞向法兰克福,由于导航失误,飞机竟飞向了巴黎。直到夜里三点,穿越了半个地球的《茶馆》剧组,终于结束了长达三天三夜八十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了法兰克福机场,看到了迎接他们的鲜艳的红玫瑰。

  《茶馆》在联邦德国曼海姆剧院的首场演出比预定时间推迟了24小时。大幕徐徐拉开,人声鼎沸,此起彼伏,喝茶的、遛鸟的、下棋的、数来宝的、谈买卖的、信洋教的,熙熙攘攘、川流不息……1898年老北京的裕泰大茶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在曼海姆剧院开张了。在剧中担任同声传译的乌苇先生后来这样形容当时所发生的情形:

  简直难以置信,和在北京的首都剧场里一样,我们听到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当我们听到演出中第一次即兴掌声和第一次会心的笑声后,所有的演员都找到了在家的感觉。

  德国观众对《茶馆》的谢幕表现出了最真实的性格,如果你没有亲临剧场,你是决不会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谢幕,观众的掌声若暴风雨,经久不息,在掌声中伴随着他们激动的大喊大叫和使劲跺脚。一次次地反复谢幕不下三十次,时间长达十分钟之久。德国的一名舞台监督兴奋地说:你们听见了吗?像这样长时间的掌声、跺脚、叫好,在这里是不多见的。演出一结束,剧院院长就冲到了后台,他异常激动,对演员们大声说道:“你们全是主角!没有一个是配角!你们的戏是世界水平的。你们可以把它带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上演!”

  从观众的神态中,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们已经冲破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完全理解中国人在当年是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打不完的内战,再加上社会的腐败,动乱,对这些他们都理解,所以他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这个戏使他们懂得中国为什么爆发革命,而这场革命又为什么能在1949年取得胜利。

  《茶馆》出访欧洲,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15个城市共演出了25场,引起了极大轰动,《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文章说这次演出“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莱茵-内卡报》则把《茶馆》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北京人艺的几代演员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和独具个性的表演抛洒在了《茶馆》中。1992年7月16日,当大幕最终垂落下来的时候,《茶馆》的生命被定格在了第374场。

  岁阑人去,似水流年,恍然间,当年台上的英俊与潇洒已然变成老迈和白发,其中有不少人已经谢世。

  后人也曾不无疑虑与担忧:《茶馆》的悲壮落幕是否会成为绝唱?事实上,北京人艺已经有了第二代《茶馆》,在这个剧院演剧风格的影响和传承下,他们不仅把这部戏演得有声有色,并把它带到了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连载二十七)

【责任编辑:袁瑞】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