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战争记忆 呼唤和平友好(新作速览)——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评析

2017-05-0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林敏洁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新作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的出版引起了东亚地区广泛关注。该作面世仅3天已在日本国内售出47.8万部,因书中撰写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受到中国读者高度重视。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周年,对于战后出生的村上春树,此时发表《刺杀骑士团长》,其创作用意何在?村上春树文学与中国有着怎样的联系?描写战争又在村上春树文学中具有何种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名36岁的画家,在妻子提出离婚后,数月漫无目的、孤独伤心地游走于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后住进大学友人父亲的老别墅。友人父亲雨田具彦为日本著名画家,老画家讨厌尘世喧嚣,过着隐居的创作生活。

  村上春树的新作借主人公“我”所遭遇的一系列扑朔迷离之事徐徐展开了“不为人知”却又“众所周知”的历史真相,而这一切起源于“我”与一幅被有意束之高阁的日本画的偶遇。该画名为《刺杀骑士团长》,出自雨田具彦之手,描绘了置于日本飞鸟时代的歌剧《唐璜》“刺杀骑士团长”一幕(遭唐璜调戏女孩的父亲骑士团长为救女与唐璜决斗不幸被唐璜刺杀)。然而,有别之处不仅是时代背景的巧妙转换,更在于雨田具彦新增了一个从地下探出头来观看这一幕惨剧的见证人。这幅血腥又深含无言意蕴的杰作令“我”的灵魂为之震撼,它仿若一只想飞出笼子的鸟,充满了强烈的动能。

  村上春树新作故事的时间、空间跨度甚大。尽管书中神秘色彩浓厚,但在第二卷中清晰地揭开了谜底,重现了雨田具彦、继彦两兄弟的痛苦战争记忆。时钟拨到上世纪30年代,兄长具彦留学维也纳学画期间正值德奥合并,与奥地利恋人共同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因涉嫌密谋刺杀纳粹高官,不幸被捕,恋人被处以死刑,具彦亦受到残酷拷问。其弟继彦性格老实,本应继续在大学深造、成为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杀。他接到上级指令用军刀残杀俘虏,这在战时是无法抵抗的命令。战场上砍杀俘虏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创,退伍后留下描述当时惨景的遗书决然选择自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军国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懦弱无能、羞于启齿的事情,遗书被悄悄地烧毁,信仰自由和平、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精神苦痛的具彦则将历史沉重的一幕神韵于画。

  村上春树在描述惨绝人寰的屠杀场面的同时,亦对战争期间被迫进行屠杀一方的心理进行了细致描写。无论是被砍杀的中国俘虏死前的悲惨状况,还是继彦因无法忍受杀人的罪恶感呕吐不止却遭上级无情踢踹嘲笑,以及在屠杀时日军仅凭被抓市民手的软硬、长老茧的程度决定其生死的描写,均宛如当事者的目击叙述,直击读者心灵。

  同时书中还谈到南京大屠杀受害人数的问题,村上春树在此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40万与10万间究竟有何区别?”根据村上春树的前文表述“日军在经历一番激战后占领了南京,在那里杀害了很多人……但无数市民被卷入战争甚至被杀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以看出村上春树在此想要表达的是,“尽管在史学家之间关于数据存在着差异”,大屠杀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对这段历史的本质须有客观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村上春树再一次通过新作传达出了现代日本人的良知。

  村上春树在《刺杀骑士团长》中直接提及了1936年11月日德反共协定、成为联盟的历史,将欧洲的反法西斯行动纳入小说舞台,通过平行描述两兄弟的战争遭遇,不但使小说具有更为宏大的世界观,亦从更为整体的角度再现了二战史实。

  与第一部简却意深、令人恐惧的终节遥相呼应,第二部结尾时,虽然日本画《刺杀骑士团长》在意外火灾中销声匿迹,但“我”已经深深铭记骑士团长曾存在过。最后,故事以“我”对身边睡着的孩子叮嘱“你相信比较好”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作为结语,传递出呼吁日本年轻人正视历史的信号,由此可见村上春树的创作意图所在。

  联想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诸如披戴细纱、委婉叙述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更加深刻感受到《刺杀骑士团长》非同一般的厚重感。若仔细思索,其实不难发现村上春树文学的一贯性,在《东尼泷谷》中村上春树描写了对历史缺乏认知与反省的这对父子,拟借此来批评“做历史永远的旁观者”的行为,并呼吁读者客观认知东亚现代史。可见,村上春树的创作态度之一正在于对历史的客观认知,这贯彻于其文学创作道路的始终,如今越发凸显光芒。

  村上春树的文学离不开对历史的刻苦钻研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体现出其记录历史真实、反思人性本质、探索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重温历史,通过战争记忆呼唤和平友好,其举不能不让人由衷地敬重和感慨。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艳如】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