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窗口不能满足于办成事

2021-04-23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毛建国

 

  近日,保定、南京、包头等多地市民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据介绍,针对群众反映的“应办未办”事项,限定5个工作日解决;“完全不能”办理的,3个工作日内回复,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这段时间,各地相继公布了一季度经济发展数据。相对于去年同期,总体形势不错,但“横看成岭侧成山”,各地成绩单“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面固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等问题,但也不必讳言,营商环境是一个重要拉分项。尤其是一些地方,基础不差,条件不错,但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更要反思营商环境的问题。

  营商环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从总体上讲,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营商环境越好,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就不存在办不成事、办不好事的问题。比如,有的因为违反规定“办不了”,有的因为缺少关键材料“很难办”,有的因为办事人员怕担责“不给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核心在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集中处理非企业、群众自身原因“办不成事”问题。对于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必须放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背景下审视。

  “办不成事”建议窗口广受好评,很多网友建议全国推广。今天,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办不成事”窗口?首先,“办不成事”不仅是个“反映窗口”,要成为意见“收集窗口”。每一起“办不成事”,原因各不相同,但办事企业和办事群众肯定有“一肚子话要说”,不能让他们带着郁闷离开,要有人倾听诉求,提供反映问题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听取,更要收集,要善于收集民心民意。这种听取意见和建议,哪怕再热心耐心,也有着一定被动成分,只有转变为“收集窗口”,提前介入,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找到营商环境的不足和短板。

  还要成为“办事窗口”。对于办事人来说,需要的不仅是“门好进、脸好看”,更重要的是“事好办”,要确保把事情办好。对于每一起情况反映,不能停留于把反映情况的记录下来,只给办事者留下一组“表情包”,而是要发挥窗口综合协调把关作用,尽最大力气把事情办好。即便实在不能办,也要做好解释说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简单回答“政策不允许”“条件不具备”“现在有难题”。这里,既需要就事论事,把具体问题解决好;也要从长计议,针对个性问题消除“肠梗阻”,针对共性问题拿出“大药方”。

  更要成为“监督窗口”。大家都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什么有的地方做得好,有的地方做得不好?在同样政策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地方事好办,有的地方事难办?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能办,而一般服务窗口就不能办?细观当前的营商环境,最大的掣肘可能还不是政策制度,而是办事人员。办事人员存在的价值是解决问题,因为缺少担当精神和能力,很多时候自身成为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不了问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要承担起监督职能,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项进行倒查,让政务“好差评”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现在没有哪一个地方不重视营商环境,不针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出制度安排。在营商环境上,但凡有好的做法,都会被迅速借鉴。可以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地方设立类似窗口。一个理想的“办不成事”窗口,应该是“反映窗口”“收集窗口”“办事窗口”“监督窗口”的叠加。“办不成事”窗口不能满足于办成事,要主动彻底查找问题,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实现“办好事、事好办”。

【责任编辑:白毅鹏】

要闻

更多

滚动新闻

更多

文化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