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让网络暴力“病毒式扩散”

2019-12-0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帅

  最近,韩国明星雪莉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网络暴力危害的高度重视。其实,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相比过去网络暴力集中在个别明星、网红身上,如今它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甚至可以说,只要网络空间里的戾气与莫名攻击不消除,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网络暴力的伤害。

  近期,意外“出名”的“带带大师兄”就是网络暴力的典型受害者。这个相貌平平的青年男子,因为不慎卷入了网络的口水战,就成了网民嘲讽、打击的对象。虽然他确实可能说过什么不合适的言论,但一些网民的莫名攻击,却让事态升级,他们把大量负面新闻往“带带大师兄”身上靠,让不明真相的网友以为那些坏事都是他干的。很多人嘲讽他是“背锅侠”,他的粉丝也多为“黑粉”,甚至那些荒唐可笑的谣言,也被一些人大肆渲染,谩骂他的语言像病毒一样在网上快速传播。

  从网络文化上看,网络暴力的一大来源,就是网民发泄极端情绪时的戾气。“带带大师兄”就不幸成了极端言论攻击的靶子。尽管如今上网发帖基本都需要手机号码实名验证,但相比现实中的社交,网络社交还是具备一定的匿名性与隐蔽性。一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到网上,在网络舆论空间传播戾气。

  在这个基础上,粉丝文化性质的变化,也让这些戾气以更加“稳固”的方式保留下来,甚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过去我们一提起粉丝,普遍认为只有喜欢这位偶像的人才算粉丝,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异变,如今“黑粉”越来越多。一些人号称是粉丝,实际上是通过谩骂、嘲讽“偶像”而找到自身的存在感。“黑粉”文化的蔓延,也让这些舆论里的戾气似乎获得了某种“合理性”。就像一些弹幕视频下端的评论里,有网友拿“带带大师兄”的照片当头像,号称是他的小号,却故意发一些“粗鄙之语”,反倒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点赞。

  基于上述两点,网络暴力不再简单等同于过去的直接辱骂,而是呈现出“高级黑”“变相攻击”“冒充作恶”等多种方式,其潜在危害性越来越大,也更难被预防。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网络文化的负面特质,实际上是网络环境将人性中晦暗的一面激发出来,并通过网络传播加以放大。

  精神分析理论的大师弗洛伊德早就指出,人性中存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维度,现实生活的环境压抑了“本我”,但在一些特殊环境里,它会真实地暴露出来,甚至变本加厉地释放晦暗的一面。事实上,网络空间就纵容了“本我”的再现,那些压抑在心底的怨恨、嫉妒等情绪与暴力倾向,有可能会不加节制地暴露出来。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提出过“集体无意识”理论,实际上,网络环境里的“集体无意识”,正是对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负面情绪的集中呈现,似乎每个人都可以骂上几句,却不必承担责任,甚至没有任何羞愧感。

  人性中晦暗的一面无法消除,但要预防和禁绝网络暴力,需要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与伦理秩序,来遏制这种负面的“集体无意识”的生成。《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法规和准则已经被逐步落实,针对网络暴力中诽谤问题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已在2013年发布。这些法规编织的正义之网,对预防和惩处网络暴力问题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反对网络暴力理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网络伦理,当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自觉与网络暴力划清界限时,这些污言秽语才能彻底消除。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