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第一”离“战场打赢”有多远

2019-08-2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圣涛 王宁 高冰 视频制作 王裴楠 

  8月13日,在“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综合赛中,中国队战车急转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裴楠/摄

  扫一扫,看视频

    8月15日,随着“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接力赛最后一辆战车抵达终点,“国际军事比赛-2019”库尔勒赛区4项赛事圆满结束。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四大洲12个国家的500多名军人,在茫茫戈壁展开沙场竞技、巅峰对决,为全世界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盛宴。中国参赛队在激烈比拼中,共夺得12个单项第一、4个团体第一,囊括了库尔勒赛区4个项目的所有金牌。

  今年是陆军连续第三年在库尔勒赛区举办国际军事比赛,与往年相比,今年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融合办赛进一步拓展。为期12天的赛事,各国军人在更高舞台上切磋技艺、共同进步,增进友谊、互学互鉴,库尔勒赛区的吸引力、影响力逐年提升,已经成为本地区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赛场夺金固然可喜可贺,战场制胜才是最终目标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接连几天,“安全环境”项目参赛队员、某红军师下士甘建超连续获得金牌。第一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他,经过与战友的密切配合,包揽“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射击赛和接力赛3项冠军。

  冠军来之不易。备赛期间,他和队友们天天泡在戈壁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毒服练习观毒、判毒和侦毒,几乎每天都得用掉几百支侦毒管。在人员火力突击区,通过索道这个障碍时,别人都能双手抓住上面的绳索前进,身材矮小的他却无法双手抓绳前进。为了不影响速度,他独创了单手抓绳通过的方法,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个短板。

  “拿到冠军只是起点,我更看重的,是将来在战场上侦毒判毒,保卫战友们的生命安全。”比赛结束,年仅21岁的甘建超在面对众多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赛场终端是战场,战训一致是各国公认的通用法则,只有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按照打仗逻辑设计比赛项目和裁评规则,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贯彻落实到办赛参赛的全过程,才能促进练兵备战往深层次发展。

  越障高度设为战车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装备极限、靶标距离近乎武器最远射程……与往年相比,今年“苏沃洛夫突击”项目难度大大增加。项目裁判长苏荣介绍说,这些都是根据装甲步兵战车作战运用的特点设置,目的就是检验装甲车的作战能力极限值。

  “安全环境”项目单组赛根据防化兵的任务实际,增加了化学试管反应和对指定物质进行洗消等项目。同时,在人员火力突击区,“被毁的房屋”和索道、涵洞等障碍均让人耳目一新,但都是未来战场上极易遇到的障碍。

  “晴空”项目在高射机枪对装甲目标射击课目上,射击方式由单发射击改为点射,使用子弹数量由30发减少为20发,射击次数由15次减少为5次。同时靶标迷彩紧贴库尔勒戈壁环境实际,大大增加了射手搜寻的难度,加上射击不允许使用曳光弹,给射手带来不小的挑战。

  赛场之变,就是为了更加贴近实战。多次带队参加库尔勒赛区国际军事比赛的白俄罗斯中校亚历山大·列维表示,今年的比赛难度加大,对他们贴近实战练兵更有好处,他们会把比赛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带回国内,为部队训练水平提升提供借鉴。

  “只有平时多挑战极限,战时才会多一些战胜敌人的底气实力。”谈到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苏沃洛夫突击”项目参赛队员黄晓龙显得淡定从容。今年,他和队友们默契配合,以16分12秒的成绩刷新了单车赛纪录。他说,回去后还要多总结经验,把心得体会传授给身边的战友。“因为根据规则,参加过比赛的队员不能再次参赛,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别人。而对自己来说,希望下次胜利是在战场上。”

  把简单招式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

  自动机,重达76.8公斤,被誉为高射炮的“心脏”。分解自动机无异于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

  根据“军械能手”项目高射炮修理赛规则,队员需将它分解成不少于76个零件。同时,拆卸期间每掉1个零件,罚时10秒,没按照规则完全分解高射炮自动机,每个零件罚时30秒。

  8月7日的比赛中,中士王小强、何彪,下士李玉贵3人分工协作,忙而不乱。在他们手中,几分钟前还毫不起眼的零件,一转眼就成了有威慑力的兵器。透过大屏幕,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战士们手上厚厚的老茧。这些老茧,对于平均年龄25岁的队员们来说,是他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印记。

  “只有练出‘肌肉记忆’,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从容应对。”中士王小强告诉笔者,平时训练中,他们要提着沉重的自动机练习500米往返跑,甚至练习闭着眼睛拆卸和组装机器。组装自动机时不能出现一点误差,稍有偏差,炮弹就发射不出去。

  “战斗力是人与装备的结合,只有精通手中武器才能打胜仗。”“军械能手”项目中国队教练员刘志文介绍说,他们夺第一的秘诀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字“练”。只有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靠着双手与钢铁之间建立出的感情,才能练就队员“拿起工具能修理,拿起武器能战斗”的硬功。

  “把简单招式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这个道理,其他国家的参赛队员同样深有体会。

  8月6日,在“晴空”技能赛赛场,第一个出场的埃及队,在发射第一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对高速靶弹进行迎攻射击时,便打出了精彩的“空中开花”,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

  比赛中,埃及队员用的是我方提供的“前卫2”便携式防空导弹,导弹为触发引信,只有与目标接触才会爆炸。而根据规则,长0.3米、直径0.12米的高速靶弹模拟的是巡航导弹,靶弹比巡航导弹体积小很多。导弹与高速靶弹在空中交会时,直径范围在5米以内即可视为命中,打出“空中开花”难度极大。埃及队能够第一枚导弹就打出“空中开花”,可以说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

  比赛结束,埃及参赛队员介绍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出色发挥,得益于平时的刻苦训练,“最重要的是找到那种感觉,深刻在头脑里的感觉!”

  公正透明立起办赛品牌口碑

  “建议暂停比赛,复核结果!”

  “苏沃洛夫突击”项目裁评室里,俄罗斯裁判员皮缅科夫的提议,让本就紧张的比赛更增加了几分凝重。

  8月4日,国际军事比赛库尔勒赛区的首个开赛日,“苏沃洛夫突击”单车赛第一车组比赛刚结束,辅助裁评系统便显示出判罚成绩。

  拿到成绩,皮缅科夫有些怀疑,赛场上有12个障碍、2个射击地段,大大小小的评判点多达上百处,怎么会这么快就出来成绩?于是,他提出现场核对射击靶标。

  经项目裁判委员会同意,6国裁判员集体前往靶场,逐一查验靶标。结果,实地核对成绩与辅助裁评系统评判完全一致!

  疑惑得以化解,皮缅科夫不禁感叹:“中国高水平的科技手段为赛事提供了一流的保障,对比赛成绩完全信服!”

  为确保赛事公平公正,办赛办公室通信保障组总结往年办赛经验,着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改造升级显控、靶标、裁评、传输“四大系统”,建成了集数据采集、测速定位、计时存储、视频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裁评系统,实现边裁现场裁决、成绩自动生成、信息实时显示,确保了依规依纪执裁、细致精准评判。

  笔者在“晴空”技能赛现场看到,轮式装甲车疾驰在9.5公里的赛道上,上陡坡、入深坑,快速隐蔽、快速转移,肉眼一时难寻踪迹。但凭借实时态势显示系统,各国裁判员可以精准定位战车的行动轨迹。

  当战车通过车辙桥、防坦克壕、侧倾坡等障碍时,100多台手持终端同步联动,通过边裁现场裁决系统、红外感应计时系统、定位测速传感系统将参赛队上百组比赛数据上传至智能裁评系统。是否越过障碍、是否违规行驶、是否掉桥撞杆……这些信息全部实时显示在裁评室大屏幕上。

  赛场要公正,数据是关键。据了解,库尔勒赛区共布设了250余个监控摄像头、80余部手持摄像机,可对比赛进行全流程、全过程监控录像,实现可视化、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采集“数据链”。同时,比赛全过程和各环节都有电子评判手段,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确保比赛裁评准确高效,使各方都心悦诚服。

  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深化合作交流

  8月8日,“安全环境”单组赛,中国与俄罗斯参赛队同在一组,撒占才是中国参赛队队员之一。

  “安全环境”项目是国际军事比赛的重点项目之一,2015年首次在俄罗斯举办,中俄两国在此项目上已相互比拼了4年。“老朋友”狭路相逢,当中俄两国抽签在同一组时,便成为比赛焦点。

  比赛开始后,两国队员同时登上侦察车急速起步,过陡坡、穿限宽门、闯雷区,双方驾驶车辆越障交替领先,对抗十分激烈。但当来到辐射侦察区后,撒占才仅用40多秒就准确判断出3个点位辐射源,立刻取得明显优势。

  在防化兵通常以“分钟”为单位衡量侦察速度的情况下,撒占才的表现让各国裁判员惊讶不已。赛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询问中国队员的侦察方法,撒占才对此倾囊相告。

  “既要重成绩、与对手‘掰手腕’,又要讲友谊、与大家‘手拉手’。通过在赛场上的竞技切磋,增进友谊互信、加强交流合作,是开展国际军事比赛的题中应有之义。”赛事综合计划组组长韩剑告诉笔者,他们在各国参赛队抵达后,专门挑选技术精湛的“金牌教员”,通过理论授课、实地操练、相互交流,帮助外军队员尽快熟悉武器装备、比赛规则、场地设置、流程标准和安全规定。

  “晴空”多能赛前夕,乌兹别克斯坦领队埃尔加舍夫上校专门请来中方教练员、下士何丽孟传授导弹操作中搜索、瞄准和射击等技巧。何丽孟一边做动作示范、一边请翻译配合讲解,帮助乌方队员纠正了导弹上肩不稳、瞄准景况不确实等习惯动作。最终,乌兹别克斯坦在“晴空”项目比赛中取得了综合赛单项第二名、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库尔勒赛区,政治工作组开设了大型文化展示中心,为每个参赛国统一分配单独展厅。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区规模更大了,充分展示出各个参赛国的特色文化,以文会友、共书和平的意味更加浓厚。

  “你好,朋友!”今年31岁的松巴是一名有着10年军龄的津巴布韦军人,每次比赛结束回到保障点,他都喜欢去中国队员的宿舍串门,通过手机翻译软件与大家聊家常、学中文,还尝试学习用筷子吃饭。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国后能继续学习中文,下一次来中国参赛时,希望我的中文能更流利。”

  陆军承办“国际军事比赛-2019”新闻发言人廖燕灵说,利用承办国际军事比赛契机,使各国友谊的桥梁牢固缔结,各国军人在这里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在“掰手腕”与“手拉手”中进一步深化了合作交流。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