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研究员牛书丽:常怀探索之心

2019-05-20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茜

  每年的5月初到10月初, 是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植物的生长季, 也是野外科考的最佳时期, 这期间, 牛书丽和她的团队基本都会驻扎在那里。

  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书丽带来了她课题组的所有女学生,而在这场精心打扮的盛会之后,她们便相继启程,套上野外工作服,前往位于青藏高原的红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

  化石记录显示, 地球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学界认为,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地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改变。但是如何改变、又为什么变化?这正是牛书丽研究的课题,她和团队一直致力于解密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短缺及环境的恶化如今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威胁。”牛书丽说。因此她们把目标对准被誉为“生物演化天然实验室”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比地球上其他地方对气候的变化都更加敏感, 在这里,科学家们能迅速捕捉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信号。而这里生态环境的演变, 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

  所以牛书丽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建立了红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开展着异常艰苦的野外研究工作。

  对于牛书丽和学生们来说,生命季节似乎不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划分的,而是和高寒草甸一样,每年只分两季:生长季和非生长季。

  为了掌握高寒草甸生长季的一手资料,牛书丽研究团队每年都要拿出半年时间待在研究站里。

  谈及在高原研究站的工作场景,她的学生们想了半天,总结道:“我们看起来就像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尽管艰苦,但他们明白科学家需要接地气,虽然嘴上讲的是“地球”“生态”“人类”这样宏伟的故事,但真正要获得有价值的资料,还是得把双脚实实在在插进泥土里。

  牛书丽一直身体力行地激励着身边的年轻人。在建立红原研究站之前,她还在内蒙古从事了长达8年的野外工作。

  在浑善达克沙地里做光合实验, 她一个人背着20多斤的光合仪, 一走就是一整天, 翻山包、爬沙丘。沙丘被正午的太阳烤得滚烫, 牛书丽的鞋底几乎都要被沙地烫化了。她想:“植物都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人怎么会承受不了呢?”

  对于牛书丽来说,野外考察的苦往往都会被科学发现的甜掩盖。烫化的鞋底换来了沙地植物生存机制的揭示,为了科学发现那一刻的兴奋和喜悦,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我妈太好学了!”牛书丽的女儿也跟她一起来到了颁奖现场,谈及对妈妈的印象,小姑娘说:“她就算陪我去博物馆,都会拼命读那些植物的简介,看半天也不肯走,感觉她有好多东西要学。”

  就像在5月里努力积蓄营养的高寒草甸一样,牛书丽似乎永远都处在人生的“生长季”之中。

  尽管由于长期风吹日晒,她的皮肤看起来有些干燥粗糙,但这点损失完全不能与科学发现给她带来的兴奋和刺激相比较。

  牛书丽团队通过在青藏高原的长期定位研究,揭示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降雨格局改变以及氮沉降等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及机理;通过对全球观测和控制实验的整合研究,揭示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度适应性和氮循环的基质调控途径,为更准确地预测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实验证据和理论依据,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作出了中国的贡献。

  当下,牛书丽团队又汲取大数据方面的新知识,利用数据挖掘对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和联网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揭示了陆地生态系统关键地表过程的大尺度格局及其环境调控因子和机制。

  “常怀探索之心。”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这是牛书丽的诀窍之一。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