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国际关系新范式

2019-05-16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云

   作者:刘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国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共襄盛举。

  当今世界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大调整、大变革,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的发展,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需要人类打破日益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保守现实主义怪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新范式。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700年前,中国思想家通过观察万物自然,总结出天地大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万物要素相互“和”才有天地的五彩缤纷,单一“同”只能导致发展停滞和生机索然。全球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文明呈现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不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虽然有历史长短之分,但没有优劣高下之别。如果不同文化、国家、民族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通过对话处理分歧,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文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世界各国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亚洲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各种文化在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呈现出百花齐放、融会贯通的气象,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亚洲是人类最早定居地,著名的西亚两河文明、东亚中华文明、南亚印度文明等产生于此,对欧洲古代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亚洲的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先世界,为整个欧亚大陆提供了文化与发展范式。近代以来,亚洲各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殖民斗争,陆续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举措,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作为亚洲历史文化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文明天然地呈现多样性,更为重视人类共同繁荣,其 “平等”“共存”思想已经成为地区文化的精髓。亚洲文明对话是一座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也是一座促进友谊与和平的桥梁,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各文明间的对话和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如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政治动荡发生的时空更为普遍,民粹保守思想层出不穷,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在不公正与不平等的催化下,战争、占领及恐怖行为加剧了各个社会内部和各个社会之间的猜疑和恐惧,似乎印证了“文明冲突”论的正确性。然而,文明间的关系史并非只是战争和冲突的历史,同时也是建设性交流、相互启迪、和平共处的历史,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推广平等、容忍、多元等价值,以缓和紧张、消除冲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新型国际关系要求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把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才能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精神内涵。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将各个文明普遍长期思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发展目标,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凝聚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性思维。(责任编辑:姜继葆)

【编辑:郭艳丽】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