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键词
天地:天长地久

2019-02-15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法

    关于宇宙,中国文化有三个词语表示:天地、宇宙、世界。三个词语合起来,可以突显中国人的宇宙特征。“天地”一词出现的时间在前,因此先讲。

    人是生活在宇宙中的,人有了作为人的自觉意识,就有了宇宙观念。中国古代文化最早用来表达宇宙的词汇是:天地。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天字: 。先秦以来的解释是人上加一或二,指天在人之头上,还有加□或○,同样是强调头上。从远古文化特征看,这些字或许与各族群中天神之形象相关。甲骨文无“地”字,“地”为后来形声字,土为义而也为声。甲骨文中的“地”是“土”,为 ,由地上之“__”生出万物之义。从远古文化看,是地神“社”的象征物。东西南北各族关于天和地的各种想象演进到先秦时,“天地”成为表达理性化的宇宙整体。本来,人在每天每月每年周而复始的生存活动中,抬头看见天,低头看见地,人及其所在周围环境,都在天地之中,因此,以天地来名命宇宙,最直观,最简要。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成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天”乃“天地”的省文(为古代汉语的法则之一)。《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讲的正是自然社会的一切都由“天地”而来。《老子》(七章)讲:“天长地久”,说的是宇宙的永恒性。我们说到天,自然想象头上的天空,说到地,自然想到脚下的大地。中国古代用“天地”来表达人在其中的宇宙,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第一,以天地来表宇宙,体现了现象直观与整体性质的统一。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河草木,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呈现为直观现象。山河日月何以这样存在,以这样方式运行,又是有整体性质的。整体性质通过现象体现出来。天上,日的东升西落,月的圆缺循环,星的四象变化,极星永立中央,北斗斗柄旋转,呈现出天象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地上,草木在四时荣枯变化,河流因季节涨落,人类禽兽的生长衰亡,同样呈现了整体和规律性。中国人对天地的整体性质,是通过所能看到一切现象,发现恒常性与变异性,对之作整体思考而得出的,并把所得出的整体性质,在现象中进行验证,以对恒常进行确认,对变异进行调适,从而得出具有整体性的既重视直观现象又重视整体本质的天地观。天地一词,最具包容性,是直观现象的又是整体本质的,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天地是最能表达中国宇宙性质的词。中国的天地没有像西方的宇宙那样产生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也没有产生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西方的cosmos(宇宙)一词,在词义上,是从混沌中区别开来的秩序。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是从秩序中去认识。面对天地中混沌的虚空和虚空的物体,西方人是把虚空中的物体,进行秩序化的把握,形成有秩序的form(形式),这就是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宇宙观的特点,这意味着只有看得到的星体为宇宙,看不见的星体则不在宇宙之内。因此,西方的宇宙随着认识的变化会不断变化、升级,从亚里多德、托勒密的宇宙到哥白尼、牛顿的宇宙再到爱因斯坦的宇宙。

    第二,中国的“天地”是把天地中的一切,特别是看得见的物体和看不见的空间都包含在其中。以“天地”命名的宇宙,是虚实合一的整体。不同于西方的只重实体的cosmos(宇宙)。中国古人通过昼观日影、夜观极星等系统观察,得出极星在天之中,由极星北斗气化万物,形成了中国天地由气之虚与物之实的虚实相生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虚之气是主要的,实之物由虚而生,然后又归于虚的气。在这一思路中,无论在天上看到多少星辰,这些星辰都与气化流行的天地整体密切关联。由于看具体物体要关联起天地整体之虚来看,由此不仅突出所见之物的功能的重要性,而且要把所见之物的功能与不可见之物的功能关联起来,从整体功能上得出整体的性质。这一整体观念不但与认知工具的性质基本相合,而且与天地整体的性质基本相合。在这一思路中,无论在地上看到多少山河动植,都是与可知的华夏地区及其关联地区和不可知的地区(八荒)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这一整体以“天下”来命名。

    第三,以天地命名的宇宙,是时空合一的整体。不同于西方偏重空间确实性的cosmos(宇宙)。日月星辰的运行,突出了时间,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彰显出来。但日月星辰的运转又呈现为空间,即以极星为中心的四方天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山河动植的分布彰显了空间,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予以强调,但山河动植在四季中的变化,又呈现为时间。中国的用天干地支记年,是时空合一。在时空合一的天地中的万物,用“形象”一词来表达,形,是物体的空间固定形态,象,是作为固定形态的物体在时间中的变化。事物作为形象合一体,正是天地作为时空合一体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

    通过以上三个特点,可以进入到中国以天地来命名的宇宙的更多领域。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黄易清】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