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贝格的国际研究方兴未艾 大屠杀史之遗存保护任重道远
——中丹辛德贝格研究交流追记

2018-12-14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戴袁支

  丹麦学者何铭生在南京市江南水泥厂辛德贝格铜像前。黄文凯/摄

  “在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方面,愿与中方同行进一步交流、合作。”在第五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丹麦人彼得·哈姆森从哥本哈根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来短信,再次确认了这一意愿。

  《中国青年报》详答了“吴天威之问”

  哈姆森的中文名字叫何铭生,是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宗教研究系研究员。

  11月底,何铭生在南京参加了“多元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上,他用纯正的汉语宣读了他的论文《被遗忘的英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的历史地位在丹麦的社会知名度(1937~2018)》。

  辛德贝格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丹麦籍见证人和救援者。他是丹麦奥胡斯人。1937年冬~1938年春,他与德国人卡尔·京特博士等,在南京远郊江南水泥厂厂北、厂南收容了1.5万~2万名难民,还建立了难民诊疗所(辛德贝格小医院),收治伤员,并用图文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暴行。

  12月初,何铭生特意造访了江南水泥厂。

  在当年存放过辛德贝格记录日军暴行相册的两层锥顶小黄楼前,立有一尊辛德贝格的铜像。何铭生凝望着铜像,在铜像前留影,然后又掏出手机拍摄了铜像所举的十字旗。

  他说:“看到这尊雕像,想着当时辛德贝格救助了许多人,让我深受感动,并以他为荣。”“在辛德贝格的出生地奥胡斯,再过一两年会有一个他的纪念碑。”何铭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中国的介入下,丹麦公众才最终认识到辛德贝格及其在南京的重要角色。”

  参观时,何铭生通过听取记者介绍得知:1996年5月,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南伊利诺大学吴天威教授,想通过南京大学历史教授高兴祖,了解将南京栖霞寺难民请愿书送至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辛德贝格究竟是何人。

  2000年5月,高兴祖借到丹麦举办展览之机,提出寻找辛德贝格,《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这一消息。高教授回国不久就去世了,《中国青年报》承担起寻找、研究的使命,刊发了一系列相关报道,并将研究成果补充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览之中。2010年5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出版了专著《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详尽回答了“吴天威之问”。该书的发行,还成了纪念中丹建交60周年的主活动。

  此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又出版了《卡尔·京特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一书,撰写了电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第七集:辛德贝格》的学术台本。

  因纪念馆展出有辛德贝格的事迹,2014年丹麦女王访华时访问了该纪念馆。同年年底,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及辛德贝格。

  辛德贝格后来移民美国。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今年年初,江苏社科院历史所董为民博士,赴美收集了辛德贝格留下的史料。在丹麦,当高兴祖提出寻找辛德贝格时,《奥胡斯教区时报》记者彼得·阿比德高报道过辛德贝格的事迹。后来,在欧洲的一个研讨会上,奥胡斯图书馆研究员汉悦仁以《丹麦好人》为题介绍过辛德贝格。此后,汉悦仁又在《1846~1962:丹麦在上海》《从光辉灿烂的昨天到生机盎然的今天》两本书中,分别以《1937:辛德贝格在南京》《1937年辛先生在南京》为题,用两页或两页多的的篇幅,介绍过辛德贝格。2016年10月,从丹麦驻华使馆外交官任上退休后成为作家的欧福德,也开始收集关于辛德贝格的史料。

  如今,何铭生加入了这支研究队伍。他说:“为什么辛德贝格这个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主要因为他是我的同胞,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他是丹麦的‘辛德勒’,但是我们丹麦人对他的认识与了解很有限。教科书应该有他的介绍,但是(目前)一个字也没有。”

  丹麦学者:辛德贝格是二战中最伟大的丹麦人道主义者

  何铭生还参观了辛德贝格主办的难民诊疗所(辛德贝格小医院)。1938年2月中旬,在辛德贝格的引导下,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医院内拍摄了几个电影镜头。

  2006年4月和9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两次将历史照片、镜头与现存遗址对照,并结合当年工厂职员的记载,考订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诊疗所的旧址,并得到史学专家的认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向何铭生赠送了今年的学术期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其上有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表的研究辛德贝格人道事迹的论文《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何铭生很高兴收下这份学术期刊。

  1938年3月8日~10日,以到栖霞山狩猎为名,辛德贝格请来了金陵大学医院外科大夫威尔逊。后者带着手术器械和材料,为江南水泥厂小医院的伤员做了一些截肢手术,为栖霞寺难民提供了医疗咨询,并带腿部严重感染而出现坏疽、脓肿的难民产妇进城,为其做了截肢手术。

  上述论文还提到1937年12月20日,辛德贝格送栖霞山伤员进城治疗,受到日本兵拦阻——1937年圣诞节前,他从金陵大学医院要来绷带、药物,在江南水泥厂开办小医院、急诊室——1938年2月16、17日,他请马吉到访,请求为急诊医疗站提供供给。由此可以看出,1938年3月辛德贝格请威尔逊来栖霞山巡诊,是其为栖霞山难民争取医疗救助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何铭生认为,虽然流传着二战期间丹麦人冒险帮本国犹太人安全抵达瑞典,免遭纳粹大屠杀的人道主义故事,虽然辛德贝格的社会地位在丹麦得到认可来得非常晚,但是辛德贝格仍称得上是二战期间“最伟大的丹麦人道主义者”。

  期待说好2019年建成的“民国公园”

  如今的江南水泥厂难民小医院旧址,房顶坍塌,门窗破败,成了危房,周边树起数块“房屋年久失修,请勿靠近入内”的牌子。

  在何铭生之前,辛德贝格的妹妹、弟弟、外甥女等亲属,丹麦驻华使馆官员,奥胡斯市代表团等丹麦客人已先后来过。

  难民小医院的铭牌被钉到远离小医院旧址的一幢民国建筑的外墙上。这块2013年10月设立的铭牌说,难民小医院是“二层砖混结构……建厂初期为办公用房”,实际上应是平房,是建厂初期的单身职工宿舍。史载,南京沦陷前后,江南水泥厂厂南厂北的难民区收容了1.5万~2万名难民,附近的栖霞寺难民所收容过2.3万~2.4万难民,而另一块铭牌却称江南水泥厂难民区“是南京最大的难民营”。在江南水泥厂,何铭生见到辛德贝格铜像的底座上标明的生卒年代,马上指出辛德贝格去世是1983年而不是1984年。该铜像的底座,还把辛德贝格的姓氏当做姓名,写成“辛德·贝格”。

  现在,曾存放辛德贝格记录日军暴行相册的两层小黄楼,因年久失修被封闭。2008年12月,因线路老化,被烧毁的日军大屠杀期间京特博士的宿舍,如今修复未依原样——京特宿舍与日语翻译颜景和宿舍相通的门,以及共用的卫生间都不见了。2006年3月,因职工子女在京特夫妇第二处旧居(甲等住宅)内玩火,将该建筑付之一炬,目前仅剩残垣断壁,门前枯叶可以没踝。这些遗址中,小黄楼、小医院曾出现在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大屠杀的电影中,甲等住宅前京特夫妇曾经留影。

  据了解,2007年6月,南京市栖霞区为把日军大屠杀期间京特博士的办公和宿舍用房以及辛德贝格难民小医院旧址纳入区级文保单位进行了公示。2007年11月,南京市将江南水泥厂建筑群列入南京近现代建筑法定保护名录。2012年3月,“江南水泥厂旧址”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南京市规划局公示了《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风貌区保护规划》。

  在落实保护措施方面,江南水泥厂称,上世纪90年代起工厂就濒于倒闭,靠主管部门每年给予的补贴维持生存,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濒于毁灭的文化遗产。2010年3月,有栖霞区政府官员则表示,要“把京特住所改造成陈列馆,馆内展示一批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关江南水泥厂的史料,今后有望向市民免费开放”。当地媒体也报道说,厂内民国建筑将得到原汁原味地保护,昔日工厂住宅区将变身为文博展览、创意产业园和民国体验游基地。

  2014年4月,辛德贝格的外甥女随丹麦女王访问南京,人们再次聚焦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江南水泥厂与大屠杀史有关的遗址。有关方面通过媒体许诺:5年后江南水泥厂变民国公园,还要清理护厂河,一叶扁舟(可)重温辛德贝格救难史。

  可是,此后前往参观的人反映,“(文物保护的)牌子虽然挂起来了,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民国别墅)已破败不堪,要么没了门窗,要么窗户早已没了玻璃。”江苏电视台曾就此做过报道,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目前仅剩下4个多月,5年时间就要到了,说好的“民国公园”何在?说好的“日军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史料展”又在哪儿呢?

  从江南水泥厂出来,何铭生来到厂外当年难民区的一颗古银杏树前。初冬,该银杏树一身金黄,它见证了当年寒冬从平地到山坡上密布的各种难民草棚、芦席棚。在丹枫流火、人流如织的栖霞寺,何铭生又拍下历史照片与现存遗址对照的照片。

  何铭生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我认为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把辛德贝格的人道事迹传播给下一代,除树立纪念碑外,还需要通过很多不一样的媒体传播他的故事,比如展览、教科书、网络等。”

【责任编辑:贾志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