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变革时代到来:从“服务文物”到“服务公众”

2018-12-03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日前,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带来题为《做一座超级链接的博物院——关于理念和实践》的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南京博物院在新时代下追求多样性发展,打造“博物馆+”模式的努力与实践。

  演讲中,龚良介绍,当下博物馆的职能正在改变——从“服务文物”转变为“服务公众”,“你我都是主人,从教育到服务,让我成为你。”

  如今的博物馆,早就不是过去那个放满了文物、配几个讲解员的“1.0时代”了。博物馆都在通过创新手段,“链接”社会与公众,实现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

  “不仅要明确博物馆教育的定义和特征,在此基础上转变观念,还要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所有观众是享受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享受文物背后的故事、享受过去和今天的美好生活。”龚良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南京博物院制定了一套策展人制度——“策展人+一个支持团队”。不仅如此,博物院还对自身的各个部门进行了改革,重新命名并划分职能。

  例如,原来的陈列部改名叫展览部。“陈列只是把展览做了出来,不管观众爱看不爱看。就像皇帝家里的陈设品,为了体现威严,是很主观的。我们现在要从观众的角度做展览”;原来的社会教育部,改名为社会服务部,“教育有些居高临下的味道,我们要把教育寓于服务之中”。此外,博物院还全面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与延伸服务,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素养的观众群体,精心策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民众走进博物馆,看懂展览、理解文明、认知传统、爱上博物馆。

  跨学科,不仅是高校专业领域的热门词汇,如今也成了博物馆的代名词。

  比如南京博物院,他的定位是一个中国、江苏、南京的博物馆;一个靠文物说话的、展览彰显特色的博物馆;一个有视觉美感、文化环境优雅的博物馆。

  基于这一定位,博物馆需要开展一系列创造性劳动:将文物组合成具有不可移动文物特性,寻找相互的关系和故事;开发动态化、数字化展示服务,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服务项目;打造“形象化、动态化、拟人化、故事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动漫技术;发展会展、演出、艺术品、出版、文创衍生商品等博物馆创意产业。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为博物馆发展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

  “我们遇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博物馆变革的时代,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加速适应时代要求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目标的基础上,拓展传播的效能。”龚良提出,在当前博物馆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新背景下,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拥有了全新的方向。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