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行走800公里 10余位艺术家记录百年滇越铁路

2018-12-02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文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文凌

  百年滇越铁路依然在滇南的大山里蜿蜒盘旋一路向南,最后到达越南海防港。然而,火车在前行,历史也在前行。不久的将来,新的通往越南的泛亚铁路将投入运营,运行了上百年的滇越铁路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威胁,一条国际通道降为区域性运输线路,甚至面临着停运的危机。

屏边县白河乡是云南至今唯一还留有铁路集市的地方。张永宁摄影

滇越铁路经过云南南盘江的大弯道。尹小兵摄影

    滇越铁路至今仍然是越南的交通大动脉。图为穿越越南海防城区的滇越铁路。刘建华摄影

  11月28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滇越铁路影像纪行》大型综合性结题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展。这个由10多位艺术家、摄影家、大学教授、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国家级文化项目,经过两年的拍摄,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如今滇越铁路沿线的风景地貌和风土人情。近300副照片分布在5个展区,黑白的影像、视频以及百年前拍摄滇越铁路的玻璃底片,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每天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一些观众在照片前久久站立,一些观众在展厅中流连徘徊。

  大多数云南人,对滇越铁路都深怀感情。在云南文化中,铁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云南十八怪,有两怪就是铁路。

  然而,当客运停止、货运减少后的滇越铁路,沿线那些村寨以及与铁路相依相存的几代人,他们如今有着怎样的生活现状,外界知道的并不多。

滇越铁路影像纪行项目组成员

    项目组成员、法国专家裴逸风(右)提供了上百张法国人马尔波特百年前拍摄的滇越铁路老照片。刘建华摄影

  两年前,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张永宁向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了《终将消失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项目,获得通过和资助。两年来,项目组无数次行走在从昆明到河口,再从河口到越南老街经海防到达河内的800多公里的钢轨上,穿山越岭,走村入镇,用相机、摄像机、无人机进行拍摄,并对沿线人群做口述记录。除照片外,项目组还出版了一套四集系列画册:《点与线的交织》、《面向大海》、《静卧在风中的故事》、《寻找与再现》。

  两年来,在那些因铁路而兴、因铁路而衰的村寨里,听着当地人“谈论滇越铁路的口气,就像谈论一首不朽的诗”,项目组成员内心一次次被触动。“只有走在这条铁路上,才能真正懂得当地人对滇越铁路的感情,懂得他们期盼铁路能继续运行的强烈愿望。”张永宁说。

  这个展览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滇越铁路申遗和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讨论。

展览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刘建华摄影

  “对铁路职工而言,滇越铁路不仅是他们的‘饭碗’,更是他们的事业和依托;对当地百姓来说,滇越铁路是他们的‘亲戚’,也是他们情感的依靠。”昆明铁路局米轨保护与开发利用办公室副主任王福永说。

  多年来,昆明铁路局一直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滇越铁路,尽管每年通过这条铁路从昆明至河口的货运仅200万至300万吨。

  “真正的保护是运行而不是停运。如果火车停运,只能叫抑制性保护。”在王福永看来,滇越铁路沿线大部分是贫困山区,保护滇越铁路,就是保护沿线的村寨和村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保护与开发利用好滇越铁路,是为了长久地造福这一区域的人们。

  滇越铁路所经过的云南地区,聚居了彝族、哈尼族、瑶族等12个少数民族,在一条仅465公里的铁路沿线,荟萃了壮美的自然奇观、浩大的工程奇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奇观,如此跨国、跨族、跨界、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世界上绝无仅有。

  一些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认为,《滇越铁路影像纪行》项目,是滇越铁路当代历史上一次影像的集中展现。影像展示了沿线村民与滇越铁路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道路变迁给与当地城乡结构带来的历史变迁,为今后滇越铁路“路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作为一条延续百年至今还在运行的铁路,滇越铁路已经从一种工程设计先进的交通工具演变成了需要从民族学、人类学进行研究的文化线路。”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杨福泉说,通过研究道路的变迁如何影响沿线人群在社会、文化和生计层面的改变和发展权等问题,对于制定滇越铁路的保护政策是有现实意义的。

文化副刊部

【编辑:齐琪】

猜你喜欢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